飞云江畔,青山列屏,这里用一组数据开篇。家事案件10年零上诉,全部案件30年零信访,这是浙江省文成县人民法院珊溪人民法庭传承发扬“枫桥经验”,打造新时代“无访法庭”绘就的法治画卷。
在这幅与美景相称的画卷后,每一次起落收笔间,浮现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工作韧劲,更是“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法治追求。珊溪法庭先后涌现出了扎根法庭30年的“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刘化勤等先进人物。
起笔“枫桥经验” 让“无访法庭”落地生根
将时间拨回到20世纪90年代,宗族观念强、纠纷牵连广等带来的上诉上访,是当时的珊溪法庭面临的难题。
“无访法庭”的理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基层稳,天下安。从过去的粗糙化摆平到如今的精细化治理,服务三镇四乡60个行政村居的珊溪法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尽管只有2名员额法官,但珊溪法庭始终坚持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将全部案件无上访作为长效机制来抓,确保每一起案件经得住历史考验。
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题中之义。多年来,珊溪法庭将“访”字贯穿办案的始终,逐渐摸索出访意见、访需求、访事实、访人脉的“四必访方法”。依靠群众力量,秉承公正公平的办案理念,是每一个案件的砥石。承办法官通过走访当事人的亲朋好友、村居干部和宗亲长辈,详细了解案件的事实焦点,确保案件不因未查明事实而误判,联络村中德高望重的族老乡贤,为案件的顺利调解提供精准化服务。
如今,以人民为中心的特色调解组织,已成为当地的一张“金名片”。2012年至今,珊溪法庭家事案件以调解结案或调解后撤诉的比例高达67%,所有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案件,自动履行率为100%,没有一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无一上诉。
运笔基层治理 让矛盾纠纷化于无形
随时间与数字跳动的,是人民法庭愈发坚韧的生命力。
“他还有脸告我们,我们也不怕,大不了就去信访!”一桩牵涉了百户村民的大案,面对情绪激动的村民,要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效果似乎很难。
“必须抓住重点调解,拼的就是一股子韧劲,趁中午热大家在家,我们和村专职调解员们兵分多路。”盛夏的热风,让一直疾走的法官刘化勤脸上挂满汗珠。原来该镇一抗震安居房完工后,建设公司将16名村民诉至法庭,要求偿还拖欠的工程款。事实上,300多户村民对施工质量都不满意,已多次围堵建设公司门口。
珊溪法庭加强与当地政府、组织、公众的即时交互,发挥人民法庭在诉源治理和立审执兼顾上的协同联动优势,这正是该系列案件调解专班作出的“一揽子”解决计划。承办法官与村委会分头行动,首案调解成功后,乡镇干部迅速联系余下住户,最终促成120名住户与建设公司达成调解协议。
据悉,该庭率先推出员额法官进乡村工作机制,组建了包含52名村干部、乡贤在内的法庭兼职信息员队伍,并探索建立了护航平安新常态,服务群众新作为,以老带青新模式的“三新”机制,以更优的法治供给,实现了调解不反弹、判决不上诉、矛盾不上交,30年零信访的最优效果。
收笔为民情怀 让公平正义可感可知
“法庭的案件大多数是纷繁琐碎的小案件,但这些案件恰恰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当事人服的不仅是判决结果,更多的是办案过程中体验到的公平正义,必须要以人民群众听得懂、看得见、易接受的方式来开展工作。”文成法院院长任国权说道。
2006年,张某用三轮车好心搭载同村人刘某,仅收取3元车费,却不幸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刘某受伤,张某自己也瘫痪在床。经判决,张某需承担5万余元的赔偿。张某曾一度无法接受败诉的结果,不愿履行赔偿义务,多次扬言要上访。
“别人办案费脑,我们办案还费口水,为了这个案件,我们多次往他家跑,有一次整整释法说理了4个小时,后来我们帮助他申请到司法救助金,当事人最后不仅服判息诉,还逢人便说我们法庭工作做得好。”刘化勤谈笑说道。这是珊溪法庭办案方式的缩影,将辨法析理贯穿办案始终,向当事人耐心释法说理,做好疏导工作。无论多小的案件,都不会简单地坐堂问案、一判了之。在每个案件判决后的一个月内通过电话联系、上门走访等方式,听取当事人、村干部、关系亲密家属的意见,询问当事人的感情、生活状况,做好引导,确保矛盾能得到积极解决和消除。
伴随着飞云江的潺潺流水,珊溪法庭干警一脚踏足法庭,一脚扎根乡土,积极传承创新“枫桥经验”,立足法治思维、社情民意,坚持查清事实、法理情兼顾,努力做到既依法又走心,既明责又化俗,走出了一条新时代“无访法庭”的发展新路。(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