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隧道与地下综合管廊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功能、规模不断扩大,地下管线增长迅猛,城市的公共安全面临挑战。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以打造“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为契机,建立各类管线及附属设施数据库,实现了地下管线数据采集、“互联网+”移动巡检、数据共享应用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基本实现了主城区中高风险区域“城市生命线”风险监测预警全覆盖。
政府主导“舍得投”
2021年12月15日晚7点半,合肥市南一环与西园路交口处发生地下燃气管线泄漏事故,燃气泄漏至相邻空间,危及国家重要通信光缆设施。仅仅5分钟后,来自燃气、交通、城建、电信等相关单位人员陆续抵达现场,通过工程抢修措施,迅速排除了危险。
“如果没有‘城市生命线’系统的支撑,这样的应急响应速度是很难想象的。”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市政公用管理处处长李家富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只能依靠一线工人定期巡检,发现问题后层层上报,然后根据问题风险等级组织人力协同处置。一来二去,都是时间。”
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等管网深埋地下,密如蛛网,层层叠叠,如何应对来自地下“看不见”的风险,政府主管部门以前没少“挠头”。2016年起,合肥市逐步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作开展实施“城市生命线”工程,搭建相关安全运行监测平台。截至2022年3月,通过持续不断投入,合肥市已完成两期“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布设100多种、8.5万套前端监测设备,覆盖822公里燃气管网、760公里供水管网,涉及2.5万个城市高风险点。
彼时,在全国尚无先例的情况下,如此浩大的工程,谁来“买单”?
据了解,合肥市累计投入16亿元建设研发平台,每年提供6000万元科研经费。为吸引相关专业人才,合肥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成就了我们。”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助理、科研部主任付明告诉记者。如今,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由当初的2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1400余人,覆盖了科研端、产业端和服务端。
如今,合肥“城市生命线”工程从一期5座桥梁、27公里管线,扩展到二期51座桥梁、2100多公里管线;从部分重点桥梁、管道节点监测扩展为城区人口密集区、高风险区域全覆盖。截至今年8月,合肥“城市生命线”监测系统日均处理数据500亿条,成功预警防范燃气管道泄漏235起、供水管网泄漏81起。目前,合肥各类管线共计入廊370.5公里。“城市生命线”监测系统已提供近14万公里管线信息,累计为各类工程建设、水环境治理等节约探测费用约4亿元。
“在‘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过程中,搭建平台和前期布设硬件是成本‘大头’,但合肥市政府敢闯敢试,为了城市公共安全不计成本投入。”李家富说。
科技创新“攻得下”
“在我国燃气管网安全事故中,74%是由于燃气微小泄漏扩散至相邻空间,聚集到爆炸下限以后造成的。”10月10日,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讲师刘磊指着正在运行的“城市生命线”实验平台向记者介绍。
刘磊告诉记者,面前这个长35米、宽15米、高3米的“大家伙”正是为模拟真实城市环境而全尺寸搭建的。平台内部的8个填充槽用以模拟研究老旧城区、新建城区等不同建筑环境下地下单一管线与邻近空间的相互关系。
科技创新是推动合肥城市公共安全发展的硬核力量。为攻克核心技术,合肥依托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建成巨灾科学中心,建设桥梁安全、燃气监测、火灾预警等16个科研实验平台,制定一系列监测标准体系,为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记者见到了管道漏失检测智能球、可燃气体智能检测仪、燃气探测激光器等检测设备。刘磊告诉记者,以前设备中使用的可燃气体激光探测芯片多从国外购买,价格昂贵不说,不同产品批次性能差异明显,直接影响设备量产。2020年起,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联合国内高校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燃气体探测激光芯片,芯片良品率、线性度、边模抑制比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产品在天津、成都、合肥等地应用超过3万套,成为守护城市安全的“哨兵”。
如今,合肥在城市安全技术领域接连突破。城市高风险空间识别、跨系统风险转移、耦合灾害分析等技术已应用到城市安全运行中。桥梁、燃气、供水、排水四大领域创新应用104项专利技术,其中燃气传感器在地下空间使用寿命突破5年,供水管网检测智能球定位精度达到2米……遍布城市角落的安全“哨兵”更敏捷,预警更精确。
系统协调“落得实”
“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李家福告诉记者,只有“人防”与“技防”有机结合,才能牢筑城市安全的“钢铁长城”。
10月10日下午两点,在合肥市排水管理办公室的防汛指挥调度大厅,记者通过监控画面看到合肥市东大街下穿马鞍山路口车流如梭。
合肥市排水管理办公室信息技术科工程师朱涛介绍,当市区发生内涝时,“下穿桥”是城市内涝安全事故高发路段,通过视频监控与现场布设的电子水尺,合肥市实现了全市145座“下穿桥”路段的积水情况常态化监控。
“通过综合‘下穿桥’积水实时监测数据、附近泵站排水量数据以及降雨量气象数据,我们得以提前部署抢险人员第一时间处置险情,这是一个快速组织协同过程。”朱涛说。
在合肥燃气集团,由9个服务所、两个24小时应急抢险中心与337名管线维修工人构成的抢修队伍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到达市区内任何燃气故障点。生产技术部主管王珺玮对记者说:“‘城市生命线’系统极大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未来我们希望除了前端预警,‘城市生命线’系统能更加智能,帮助维修人员判断管线风险等级,优化巡检路线。”
自2021年7月起,合肥“城市生命线”建设管理经验在安徽全省16个地级市全面推广。目前“城市生命线”改革已经在深圳、武汉等全国40多个城市,新加坡等1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制实施。(记者 马荣瑞 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