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从事肿瘤免疫研究的优秀女性科研工作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率先垂范
马瑜婷:以党员担当扛起科研使命
□苏报记者肖瑶
走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八楼,不远处的实验室门上标注着马瑜婷课题组,这里就是她每日奋斗的战场。走廊对面就是她的办公室,仅七八步的距离,她每天要往返无数遍,做实验、分析数据、思索研究方向、指导研究生、撰写课题申请和论文很多工作成果就从这里诞生。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她在肿瘤免疫方向深耕不辍;作为一名党员,她矢志不渝为人民群众健康事业奋斗;作为一名女性,她用更多韧性和耐心兼顾着工作和家庭。
学好本事服务祖国是理所当然的
马瑜婷主攻的研究方向是应激与肿瘤免疫调控。科研之路困难重重,尤其她还选择了一块硬骨头。
2005年,马瑜婷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以第一名的成绩跨专业考入该校同济医学院的免疫学系。完成硕士学习后,2008年,她赴法国巴黎攻读免疫学博士学位。她每周工作80多个小时,从扎实的数据中找到细胞死亡调控肿瘤免疫的证据,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申请了国际专利,提前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欧洲肿瘤免疫学院首位博士生奖的获奖人。
2015年,马瑜婷回国加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她觉得,学好本事回来服务自己的祖国,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马瑜婷带着团队搭建平台,提出假说、实验探索、及时总结再尝试,深入解析机体内外多重应激对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
肿瘤的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容易出现耐药、复发或转移。在马瑜婷看来,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是持久抑制肿瘤进展、增强治疗效果、防止癌症复发转移的关键。
放化疗引发肿瘤细胞应激或死亡的过程中,可释放出多种危险信号分子,有些能激活免疫,有些能抑制免疫。系统性阐明细胞应激调控肿瘤免疫的机制,就可以趋利避害,找到全新的治疗靶点和干预策略。马瑜婷表示。
此外,马瑜婷团队十分关注精神应激对肿瘤免疫和治疗效果的影响。在高速的工作生活节奏、巨大的竞争压力、重大挫折事件等影响下,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越发普遍。被诊断为肿瘤、治疗效果不佳、治疗副作用等也会诱发或加剧焦虑或抑郁情绪。压力应激是否会影响肿瘤的发生、进展和治疗效果?马瑜婷团队借助实验动物模型和临床队列的相关性研究,细致回答了上述问题,并找到了新的治疗靶点、潜在治疗药物和有助于疗效预测的生物标志物。
我们不能简单地对肿瘤患者说,调整好心态,保持良好的情绪。将心比心,罹患肿瘤确实很容易诱发不良情绪。肿瘤(特别是中晚期)往往进展迅速,除了科学的心理疏导,我们还需要有效的药物。我们希望挖掘全新靶点,寻找新型药物,在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同时,能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马瑜婷说。
这片土地充满了希望和向上的动力
如今,马瑜婷带着她的团队在肿瘤免疫领域不断探索深耕。她深知科研成果得来不易,百次失败才可能取得一次成功,但是马瑜婷认为,对人民生命健康有重要影响力的课题攻关方向,科研人员更不能有畏难情绪。
我会带领团队成员,瞄准疾病治疗的重要瓶颈问题,不断打破思维定势,勇于提出原创学术思想,并建立新的技术和研究体系加以验证。我们将以学术前辈们为榜样,力争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开展高质量的合作。马瑜婷说。
自2015年加入苏州系统医学所,马瑜婷来到苏州工业园区已经7年了。这7年也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腾飞的7年。
如今,马瑜婷工作和生活的独墅湖畔,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氛围浓厚,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相关产业首屈一指的高端要素集聚区。在2021中国生物医药园区竞争力排行榜中,苏州工业园区5个单项竞争力排名拿下3项第一,尤其是含金量最高的单项指标产业竞争力的冠军。
苏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马瑜婷说:当年来到园区,特别是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感觉整个氛围像一个大学校园,很多年轻人在这里创业创新,感觉这片土地充满了希望和向上的动力。
在她看来,苏州对于年轻人而言是创新创业的天堂。最吸引我们的是,在这里有很多资源可以共享,包括科研所需要的仪器和试剂、科研合作伙伴、学术交流平台等。马瑜婷说,在这样的生态下,药物研发的创新链和产业链联系紧密,上游的靶点发现、下游的药物开发和临床实验,都能找到很好的合作伙伴。
这是回应党组织的期许和国家的号召
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同时也是一名党员,马瑜婷深知自己肩头的责任。我们团队都是年轻人,很多成员不到30岁,这是最有创造力、最有斗志的时候。能带领大家共同瞄准最关键的、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科学问题,是很有意义和前景的事业。
在科技攻关的关键时刻,马瑜婷总是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整个团队攻坚克难,做出原创性突破,这不仅推进了我们个人的事业发展,也是回应党组织的期许和国家发展的号召,更好发挥我们青年科研人才的作用。
繁忙的科研之余,马瑜婷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她经常走进校园传递科学知识,为中小学生提供实验室参观体验。她说,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定要重视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要靠一代代人的持续努力。非常希望通过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吸引年轻人亲近科学,投身科学研究工作。疫情期间,她就地向社区报到,参加防疫员资格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多次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作为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马瑜婷用更有韧性的品质、更细腻的角度、更温柔的担当,扛起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类角色。在她看来,生物医学相关企业,女性科研人员比例往往超过50%,她们勤奋、细致、有耐心,为所在团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女性科研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可能会更加细致,更费心思。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女性朋友坚守初心,在科研工作岗位上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马瑜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