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教立区,20载春华秋实,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攀高创新之城
东方慧湖:向高而攀 向新而行
□苏报驻园区首席记者 董捷
2002年8月,迎着夏日的热浪,一辆辆机械铲车沿着临时铺出来的石子路开进了独墅湖畔,总占地11平方公里的苏州研究生城奠基。2022年之秋,昔日的茭白地上,一片科创资源集聚、知名高校云集、高端人才扎堆、创新要素交织的开放创新热土风劲正扬帆。
以科教立区,20载春华秋实,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攀高创新之城,在58平方公里内引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33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等15家重点科研院所,集聚了苏州工业园区超一半的科创企业和近六成上市公司,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闯出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路径。
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这是创新之城苏州工业园区站在新的历史路口锚定的新目标。作为园区科创成色最足的功能板块,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主动承担起建设一流高科技园区主阵地的使命,蓄力在高质量产业集群建设、产教融合、科技创新等方面高处再攀高。
使命在肩、追风赶月,20岁的东方慧湖以自我超越的锐气和定力再次出发,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5000家科创企业聚出三大核心产业集群
独墅湖东南角,星湖街218号,坐落着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一期。在被称为金钟罩的生命立方下,近600家生物医药企业竞相生长,把苏州创新的无限张力辐射开来。
首个进入医保目录的PD-1单抗、首次登上《柳叶刀》的研究成果、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mRNA新冠疫苗、中国首个三代BCR-ABL抑制剂、中国首个出海的本土抗癌新药泽布替尼翻阅BioBAY的档案,无数的第一彰显了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活力和质量,勾勒出以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鲜明轮廓。
金鸡湖大道99号,苏州纳米城拔地而起。中科苏州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机构在这里汇聚成长,敏芯、纳微、东微等一批创新企业从这里走向科创板,微纳机电(MEMS)中试平台在这里为我国中小MEMS企业打通创新链条,一个富有活力、势头强劲的纳米技术产业创新集群正在快速发展壮大,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数百家纳米创新企业,共同铸就了全球第八大纳米产业集聚区和纳米新材料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金鸡湖大道北侧、吴淞江南侧的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园,集聚了科大讯飞、树根互联、云从科技等行业头部企业,中科院旗下多家科研院所,微软和华为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科研和孵化服务机构。它们正围绕人工智能、下一代信息网络、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化服务等关键领域积极构建产业生态圈,全力打造人工智能的热带雨林。
三处地标,三处风景,构成了科教创新区的创新热力图。20年来集结的5000家科创企业相互作用、聚合共生,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核心圈、技术共享的朋友圈、带动广泛的辐射圈,也引来了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一区两中心的科技创新矩阵。
这是科教创新区20年来攒下的厚实家底,也是东方慧湖助力园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最坚实的基础。发挥主阵地作用,推动建设高质量产业集群,科教创新区当仁不让。
产教融合探索四链融合发展路径
20年间,一条仁爱路见证了科教创新区的崛起。约2公里长的道路两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外名校比邻而居,形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名校走廊。点缀在周边的企业全球总部、高端研发中心与高校协同互动,让人读懂了独墅湖畔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四链交织缠绕、协同融合的发展之路。
8月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科研中心开工。这是继2001年建设中科大苏州研究院之后,这座知名学府对科教创新区的加码。20年前,针对园区产业需求,中科大在独墅湖畔相继设立软件学院、纳米学院和管理学院(苏州)三大学院。如今,升级版的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同样贴合科教创新区的产业需求,首期设置生物医学工程、先进材料、数据智能和管理商科四个学科方向,未来将着力打造面向化学、生物医学、机械电子、量子、信息等学科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复合型科研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
为产业办教育,科教创新区初心不改。从苏州研究生城到独墅湖高等教育园区再到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变的是名称,不变的是创新资源供求关系自然协调的内在逻辑围绕产业需求,政府牵头引导高校培养产业人才,企业获得人才并在产教融合中加速技术创新。在门对门的合作中,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业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就此成形。
如今,独墅湖畔的高等教育涵盖了专科、本科、研究生各个层次,每年有40%的应届毕业生留在苏州大市就业创业,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人才雁阵梯队。15家国家队科研院所一方面紧扣产业前沿方向开展科研攻关,另一方面将研发公共平台面向企业开放,越发释放出产学研业协同创新的耦合效应。
2019年3月,中科苏州药物研究院一期项目投运。作为补齐区域产业链短板的重要一环,中科苏州药物研究院不仅撑起了独墅湖畔生物医药企业临床前技术研发的四梁八柱,其旗下的新药篮众创空间也获科技部认定,跻身国家级生物医药专业众创空间,已引进孵化项目公司超80家,27个项目入选园区本级或上级人才项目。此外,研究院还积极拓展上海药物所的服务能力,链接高校、医院、资本各方完善产业链布局。去年,研究院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共同发起成立了苏州临床研究服务平台,建立起苏州17家创新药企与临床医院的桥梁。
科教创新区的四链融合发展路径,与波士顿基因城集聚政府、风投、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创新公司等要素构建良性生态循环的道路不谋而合,这是一条可持续的产教融合发展之路。科教创新区党工委书记许文清说。面对新任务、新使命,科教创新区将继续引导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上与产业协同互动,鼓励更多企业家走入高校担任兼职教授,走好以企业需求为主导,高校院所积极参与、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产教融合之路。
迈向科创策源地,高原之上筑高峰
20年间从无到有,科教创新区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当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征途启航,作为主阵地的科教创新区,朝着有能力控技术控标准控市场控品牌的科创策源地进发。
一克纳米微球材料的比表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由于工业化生产难、应用技术开发难等问题,作为生物医药和体外诊断试剂关键性原材料的微球产品长期依赖进口。在独墅湖畔,纳微科技十年如一日坚持自主创新,打造了世界领先的纳米微球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实现了从5纳米到1000微米粒径范围任意大小单分散纳米微球的精准制备。在显微镜下,每一批微球产品的形状、大小一致。它们表面光滑,呈现出像液体一样的流动性。我们还在微球表面链接了具有特殊功能基团,相当于给它们装了手,让其可以精准抓取某些物质。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迈向科创策源地,攻克卡脖子技术是最好的抓手。科教创新区内,一批科技小巨人拔节生长,在高新之上再创新高。光刻胶、微球、高质量氮化镓(GaN)单晶衬底产业化关键技术、量子点柔性显示关键材料与技术、FPGA芯片、真空蒸镀机一个个令很多企业知难而退的领域,也让科教创新区的产业体系特色更加鲜明。
当前,随着吴淞湾未来城规划建设的起步,科教创新区打造科创策源地的愿望更加迫切。定位为市域一体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动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科学策源区、园区产城协调发展的未来样板区,吴淞湾未来城承载着属于未来的无限可能。桑田科学岛、上市企业产业园北区处在吴淞湾未来城的核心地带,我们依托现有优势积极融入苏州吴淞江科创带和环太湖科创圈战略,在一圈一带建设中发挥科创策源作用。科教创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莉说。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科教创新区新时期的科创图景正徐徐打开。聚焦科技创新,科教创新区今后将充分利用区域科教、科研基础,围绕桑田科学岛推进一区两中心建设。同时,对标世界级一流科创岛,打造面向未来的科学家小镇,在产业高原之上筑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