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吴琼 统稿
记者 王拓 卞小燕 钱飞 采写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二十大报告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农业大省,江苏各地有哪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新征程上,如何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党的二十大代表,连云港市赣榆区柘汪镇党委副书记、西棘荡村党委书记钟佰均:产兴民富,把更多精力投入基层治理
近年来,西棘荡村高举“党建引领、工业强村、产业富民”大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规划建设了占地1036亩的西棘荡循环经济产业园。去年,全村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上缴税收450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6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5万元。
“如今产业兴了、村民富了,我们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基层治理、村庄建设和民生服务等方面,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钟佰均说,近些年,村集体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对村庄的道路、排水、绿化、亮化进行修建,形成“三纵三横”道路网。村里还规定,凡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可以统一安排到村集体企业工作,无劳动能力的低保户,则由村集体进行兜底帮扶。
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是引擎。西棘荡村设立工业、农业、老年、个体私营4个党支部,分类对党员制定考核细则,把对党员的管理约束转化为刚性分值,让党员知道“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慢慢地,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村民对村党组织的信任也更强了。
当前,西棘荡循环经济产业园正朝着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效益产出的方向发展,同时,以“红色飘带”为主题的绣针河湿地公园将推进西棘荡村人居环境再度提升。“未来5年,我们将继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再生尼龙、纺织织布、尼龙改性注塑等循环经济产业,让产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村民,努力绘就产业强、村庄美、农民富的优美画卷。”钟佰均说。
国网仪征市供电公司滨江供电所运维采集班副班长周维忠:发展乡村产业,提升“造血”能力
今年初,周维忠被选派担任驻仪征经济开发区沿江村的“第一书记”。他聚焦产业振兴、供电服务、党建引领三个方面,全面提升村集体经济的“造血”能力。
针对沿江村多年以来圩区种粮种菜的传统,周维忠与扬州市农业农村局、江苏里下河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结对共建,邀请专家来村里为发展指路子,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建设200亩精品水稻种植基地,选取里下河农科所培育的优质品种“金香玉1号”。今年水稻长势不错,预计亩产达千斤以上,可收获20万斤以上的稻谷,村集体能增加收入10多万元。二是运营55亩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11座电气化蔬菜大棚,主要种植紫菜薹、韭菜等农作物,采取分期、多品种统筹种植模式,亩产预计能达到6000斤—10000斤,有望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现在米袋子和菜篮子都握在自己的手里,不仅村民富了,我们也更安心了。”
沿江村的发展有了新奔头,村“两委”一班人看到周维忠都竖起大拇指说,“第一书记”就是不一样,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更是办成了不少以前村干部不敢想的大事、实事。“我将结合当地的优势资源,借助扬州与仪征两级供电公司的资源和力量,因地制宜为沿江村寻找更多特色项目,探索多种形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打开乡村产业振兴的大门,提高农村产业产品的附加值,带领乡亲们共同增收致富,为乡村产业振兴积极贡献力量。”周维忠说。
盐城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施建霞: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盐城市坚持把抓好粮食稳产保供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打造东部沿海大粮仓。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超140亿斤,占全国1%、全省近20%,粮食单产高于全省7%左右,连续多年实现稻麦亩产“吨粮”。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施建霞表示,盐城将锚定勇当沿海地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追求,打造东部沿海大粮仓、生态食品大超市、乡村休闲大花园,走出一条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全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粮食“稳”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农业质量、结构、效益等各方面的“进”。培育壮大农业6大全产业链,建设“一圈三带”农旅美景,提升“盐”字号品牌竞争力,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
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全市域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全方位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展现清新秀丽的田园风光。
全力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开展“小田变大田”等国家和省农村改革试验,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句容市茅山镇丁庄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丁庄万亩葡萄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方静:产业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
丁庄主导产业是葡萄,近年来当地致力于提高葡萄品质,丁庄葡萄成为江苏首次出口的葡萄类鲜果农产品。“今年,我们进行了多元化种植探索,联合40多个农户把丁庄闲置的84亩土地统一流转过来,成立水稻合作社,实行统一的种植管理。”方静说,“为提高水稻品质,我们邀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进行全程指导,实施有机栽培。”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丁庄葡萄原来采取传统的种销模式,全产业生产主要以手工为主,近年来,当地探索使用机械化生产,从葡萄生长中的开沟、旋耕、施肥,到销售中使用的无尘车间、流水线分拣、冷链运输,基本实现现代化机械操作,大大提高了效率,增加了老百姓收入,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回乡从事葡萄产业。“2017年丁庄村60周岁以上从事葡萄种植的农户比例是73%,今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33%,年轻人越来越多。”方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