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名校共携手 双向赋能向未来
苏州代表与教育科研工作者一起畅谈学习感悟,共话育人育才
□苏报记者朱琦李静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成教育强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字字句句掷地有声、振奋人心,科教兴国的崭新蓝图点燃了会场内外的热切期盼。
党的二十大报告激发了教育工作者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这几天,苏报记者连线出席党的二十大的苏州代表,并走进高校、科研院所,邀请教育、科研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一起畅谈学习感悟,抒发澎湃心声,大家话语间洋溢着自豪与憧憬,教育强国的美好愿景正在照进现实。
聆听感悟
深化名城名校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瞻远瞩、气势磅礴、继往开来,能在现场聆听报告,我倍感振奋、深受教育。党的二十大代表、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江涌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引起他的共鸣。在他看来,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这也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更高标准、注入了磅礴动力。
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点。江涌代表介绍,多年来,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苏州大学围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科技创新战略,深入探索有组织科研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结合机制。学校15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学科指标数据库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学校主动融入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任务,为天问探测器、问天实验舱等大国重器研制作出积极贡献,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作为创新人才的集聚之地,高校如何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推动区域发展贡献力量?在分组讨论学习会上,江涌代表提出了深化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的方案。千年名城是苏州大学的家园,百年名校是苏州城市的名片,唯有双向奔赴、双向赋能,才能在融合发展中不断攀上新高度。2016年1月,苏州市人民政府与苏州大学携手出台《关于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的意见》,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正式起步。2019年9月,双方就2020年至2035年深化名城名校融合发展签署战略协议,着力推进苏大双一流建设,名城名校融合发展进入加速期。聚焦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学校与苏州共建数十家科创平台、与苏州百余家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努力实现知识、服务、科研的成果转换。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核心竞争力。苏大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面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精准引才、精心育才、精细用才。五年来,学校共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两院院士7人,自主培育中科院院士1人、发达国家院士5人。苏大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约50%的毕业生留在苏州创业就业,成为苏州发展的新生力量。
建功新时代,开辟新未来。江涌代表表示,苏大将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根中国大地,深化内涵发展,坚持四个面向,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推进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迈向新阶段,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关注苏州、结缘苏州,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高地,为谱写强富美高新苏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苏大力量。
学习反响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这些天,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高校合作发展局副局长沈浈真一直奔忙着为科教创新区内高校申报《园区管委会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推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新一轮政策作宣讲辅导。高校局每三到五年会更新一轮院校发展政策引导院校发展。今年10月、11月正好是政策的申报和汇总期,新一轮政策有很多匹配产业人才培养的内容细则,意在鼓励学校多为产业化培养人才。沈浈真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铿锵话语说到了沈浈真的心坎里。科教创新区就是以教育起步的区域,人才始终是科教创新区在20年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我们吸引国内外的优质高教资源,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夯实高校科研能力;同时还逐步配置高端的科技资源,通过高端平台和产业生态吸引人才,打造产城融合的环境来留住人才。20年间,科教创新区实现了从为产业培养人才到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跨越,区内集聚了33所中外知名高校(研究院)、15家国家队科研院所,在校生人数近8万。沈浈真表示,科教创新区会持续优化科教资源,提升贡献力,引导区内高校继续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产业适用人才培养质量,推深做实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人才培育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持续放大高校在创新集群中的支撑作用。
月球对我们地球有什么重要作用?为什么要探索月球?这两天,作为翰林小学博士爸爸的一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通在工作之余,正在为学校博士家长进课堂活动认真备课、制作PPT。去年,嫦娥5号带回了月壤,纳米所有幸申请到了一些月壤样本,我想在课堂上为孩子们普及一些月球方面的科学知识。
2015年,刘通从哈尔滨来到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做博士后研究,2018年博士后出站,这里领先的科研平台和优渥的福利政策,吸引他留在了纳米所从事半导体器件相关方向的研究。这里给予高端人才的支持政策很给力,还贴心地为每个梯度的人才配备相应政策,真正实现了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刘通向记者透露,他的下一个奋斗目标将是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
谈及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体会,刘通深受鼓舞:党的二十大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描绘了美好未来!刘通表示,科技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三者密不可分。当前,苏州工业园区正推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作为半导体领域的科研人员责无旁贷。我将瞄准发展前沿,致力于科技攻关,为创新集群建设贡献力量。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管理委员会综合事务办公室主任陈进的学习笔记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句话写在了醒目处。
今年7月,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顺利完成了首批500名本科生录取工作。南大与苏州的拥抱,是高校优势学科的发展需求和地方重点产业的双向奔赴。陈进认为,南大苏州校区的发展生根,将助推苏州实现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成果等创新要素的集聚,进一步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专家共话
名城名校双向赋能
姜春磊(中共苏州市委党校):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对标党的二十大报告,苏州加快打造高水平人才平台,必须扎实推进名城名校双向赋能,为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一是要持续推进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以名城孕育名校,以名校成就名城,探索多渠道、多层次的校地合作长效机制,打造名城名校融合发展共同体,加快建立区域科技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二是要解决名校人才引进和培养中的各类问题,在名校引进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让更多的高端人才创业苏州、服务苏州、扎根苏州,助力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工作品牌。三是要打通名校供给端和社会需求端,加强名校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深度融合,将苏州大学等名校的学科建设、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优势对接苏州新兴产业的现状和规划,为苏州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赢得发展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