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杨频萍 谢诗涵 叶真
近日,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印发《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确定对68个单位的780个科技小院予以支持建设。江苏高校共有28个科技小院上榜,分布在江苏、安徽、云南、广西等省区。科技小院如何深入生产一线,做好科技助农大文章?
扎根乡村施展才能
无边田野天地广阔
“我们团队2008年成立江苏如皋水稻科技小院,旨在打造‘嵌入式’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郭世伟教授介绍。
科技小院不“小”,能够施展才能的天地无比广阔。“在这里,坐在田埂边吃饭是学生的常态,大家在田间地头发现和解决了一批真问题。”郭世伟说。
2009年,当时还在南京农业大学读研的郭九信一头扎进如皋水稻科技小院。2015年博士毕业后,他受聘福建省一所涉农高校。“在科技小院的6年学习经历,是我受到求职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之一。”郭九信说。
在实践中,科技小院也让周边农民成为懂技术的“土秀才”,学生们感受到用知识造福农村的使命感。“我去年带了5名本科生进入小院,其中4人都考上了农学研究生,争着要来科技小院。”郭世伟说。
科技小院既是学生的“课堂”,也是老师的“试验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高邮奶牛科技小院负责人赵国琦这样描述小院。“A2基因型奶牛近年来颇受欢迎。我们的科技小院就此规划A2牛的遗传育种、A2奶的特性挖掘、公犊牛肉用的培育研究工作等。”在运营科技小院的过程中,赵国琦有了新发现,也“玩”起跨界。他说,在高邮奶牛科技小院可以真正了解饲养乳牛的全产业过程,“把生产实践的课程都补上了”。
助农兴农提供帮扶
技术智慧实时在线
淮阴黄瓜已有30多年的规模化种植历史,但由于种植模式传统、品种不统一等问题,一直卖不上好价。
2019年,在了解到瓜农实际困难后,扬州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园艺学科负责人陈学好教授团队,带着口感型黄瓜新品种“玉秀2号”来到淮安市淮阴区丁集镇。“‘玉秀2号’实地试种之后,口感、外形、抗性等迅速赢得瓜农青睐,我们随后与园区开启品种选育、种植和推广合作。”作为省科技镇长团成员和产业园“常驻技术员”,扬州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副教授许学文在丁集镇一住便是好几个月。
“科技小院落地后,大家合作更密切。团队不收科技成果转化费,帮助我们更新生产技术,填补黄瓜品种空缺。”丁集镇副镇长王永兵展示双方刚刚签订的三年合作协议,“种植新品种后,农户的收益普遍增超20%。希望扬大团队提供更多改良果形、增强抗病性等定制服务。”
随着合作的深入,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发现,由于长期种植黄瓜,部分栽培土壤出现板结、盐碱化等问题。团队指导种植户在黄瓜种植空档期种上玉米并深耕还田,改善土壤酸碱度,增加有机质含量。“今年刚刚尝试这种提升土壤质量的方法,没想到见效特别快,新一波种植的黄瓜长势喜人。在专业团队的帮助下,农户的难题被一个个击破。”王永兵说。
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评价体系量身定制
如何因地制宜深化农业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也是科技小院团队面临的课题。
明年春天,苏州大学蚕学方向的专业硕士新生将入驻吴江蚕桑科技小院,深度了解蚕桑全产业链。“科技小院过去也是专硕研究生培养基地,根据《科技小院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培养要求有所提高,也做了更加细致的规划。”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教授贡成良表示,科技小院的建立与培育,创新了农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对传统培养方式提出挑战。
“在学位论文的评审中,如果有专家对科技小院的培养模式不够了解,依旧沿袭学术型硕士的理论创新等要求来评价,可能会给师生带来较大压力。”贡成良建议,在协同培养、条件保障方面做好细化,尤其需要做好评价体制的配套。
“与农学类研究生侧重于基础研究不同,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问题一定来自生产实践。”扬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王莉认为,科技小院的学生相当于提前进入工作岗位,打通了农业硕士从科研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也促进学生和企业的更多联动。“有了科技小院的学习经历,学生可以在企业直接上岗。”王莉说,扬州大学正根据最新培养方案对农业专业硕士制定全新的考核和管理办法,科技小院的运行经费、招生资源、过程管理等方案也正进一步细化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