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印发《“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提出要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区域检查检验、在线健康咨询、智能慢病管理等多元化、个性化健康服务,催生一批有特色的数字健康管理服务企业。
通过可穿戴设备记录的心率、呼吸、睡眠等健康指征,进行自我健康管理;部分医用级智能可穿戴设备上显示的血压、血糖、心电等数据,可以辅助对疾病的实时监测……近年来,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最贴近百姓的智能健康服务之一受到广泛欢迎,为慢病管理、健康监测提供了一条便捷可行的信息化路径。
消费者:购买热情高涨 使用困惑仍存
近几年来,智能可穿戴产品正在迅速崛起,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买单。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2年第二季度》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达到2857万台。
一般而言,可穿戴设备是指一种直接将传感设备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衣服等可穿戴物品中的便携式设备。主要分为手戴式的智能手表手环、耳戴式的智能耳机和眼镜、身着式的智能服装和脚穿式的智能鞋子鞋垫等四大类。
“起初我觉得手表功能单一,而智能手表不仅好看还能连接手机,运动的时候甚至能代替手机。”已经工作第5年的李添是智能手表的忠实用户。她自6年前还在读书时购入第一块开始,手腕上就总是离不开智能手表。监测心率、记录运动数据和睡眠情况是她最常用的功能。“爸妈在我的带动下也养成了佩戴智能手表的习惯,天天用这个‘刷步数’。”
智能可穿戴设备主要分为消费级和医用级两类。由于设备中携带的传感器能够自动采集人体生理数据,智能可穿戴设备正在成为健康监测和管理领域的重要工具之一。
护理专业的学生孙霏霏正是出于监测健康的需求,为63岁的父亲买了一个智能手环。她告诉记者,父亲患有高血压已经五六年了,有一段时间夜里还时常感觉胸闷,睡不好。“想着智能手环能监测他的心率、血氧和睡眠质量,比较方便。”
“其实监测数据并不准确,有时候晚上9点多,我明明只是躺在床上看书,手表却以为我已经入睡,开始记录睡眠时长。”李添坦言,而且智能手表的功能看着五花八门,实际上能用到的很少。以“亲友功能”为例,她的好友列表里有自己的丈夫,而他的健康数据却停留在2020年,“但他的智能手表一直在使用中,如果我是想用这个来看爸妈的健康数据,它会实时更新吗?”李添不免担忧。
除了对数据准确度的担忧,使用习惯也是需要跨越的一道屏障。用户葛女士曾在家中,用医用血压计和智能手表同时给父母测量血压,只有几毫米汞柱的数据误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说到测血压,父母还是习惯性掏出血压计,其实要是使用智能手表,可以在手机直接查看近一个月每天同一时间的血压变化。”
研发者:行业快速发展 多类产品问世
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也得到了政策支持。2021年12月发布的《“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把监护与生命支持设备、保健康复装备等七个领域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同样提出,支持研发老年人医疗辅助、家庭照护、安防监控、残障辅助、情感陪护、康复辅具等智能产品和可穿戴设备。
前不久,在2022HDC华为开发者大会运动健康论坛上,记者看到了“华为腕部心电血压记录仪—HUAWEI WATCH D”。该设备屏幕1.64英寸,体积、重量仅为传统血压仪的1/6。老人用手指轻轻一触该智能手表右侧的下按键,只需60秒就可以获取医疗级心电图。
“在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我们期望通过可穿戴设备来实时监测人体生理指标,然后将数据通过万物互联上传到云端,最后通过人工智能来进行分析。”华为Research团队负责人在介绍原理时表示,该产品采用0.01mmHg高分辨率压力传感器,在加压的过程中通过感知脉搏波变化的方式来感知血压。测量结束后,设备屏幕上显示高压、低压、脉搏数相关数值,可帮助及时识别心血管并发疾病风险。
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及死亡的首位原因,常有“警惕老年人的最后一摔”的说法。苏州衣带保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出防摔帽、防摔腰带、防摔马甲等一系列防摔产品。
“汽车安全气囊在传感器收到撞击信号后才弹出,但防摔气囊能‘防患于未然’,在老人摔倒前就打开,并通过设备配套的APP向监护人发送摔倒讯息。”苏州衣带保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市场经理宋章炫介绍,可穿戴设备搭载前沿微型运动芯片,每秒200次精准采集人体运动数据并上传至后台实时计算,研判穿戴者的身体状态并决定是否打开气囊。公司历时5年建立基础数据库模型,自研独有先进AI人体姿态分析算法,可分辨帕金森、小儿麻痹症等疾病的伴随动作与日常摔倒动作的区别,每秒百万次运算,准确预警跌倒危机。防摔腰带、防摔马甲、防摔帽……目前,公司产品已出口至日本、欧洲、澳大利亚等地,日均活性用户达1万多。
今年7月,远也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肌肉外甲“Relink-ANK”。“这是一款革命性的步行训练可穿戴机器人,它还是一款突破性的步行训练分析工具。”公司创始人兼CEO丁也博士告诉记者。这款肌肉外甲是一种助力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新型轻量级可穿戴机器人设备,能够为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提供步态评估与个性化康复训练服务。
虽然重量仅3公斤,但肌肉外甲蕴含了满满的科技含量。“肌肉外甲使用的是仿生碳纤维支架,配备了高性能中央处理器、分布式处理器、惯量传感器和力传感器,可有效帮助神经损失造成的下肢功能障碍等有康复需求的患者开展康复训练,并在康复训练时也无需专人陪护。”丁也说,经过十余年的人机配合实验,公司还研发出了配套的机器学习智能算法,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者及其步行状态,智能定制助力方式。“基于机器学习智能算法,患者无论是何种行走速度、何种行走方向,肌肉外甲均能在其行走过程中给予合适的力量辅助,并根据其步态智能地进行全自动调节,实现智能定制。”
专家:借助数字手段,预防疾病发生
“尽管很多疾病最终是在医院诊断出来的,但疾病的发生往往在医院之外。”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江苏运动健康研究院院长顾忠泽表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仅意味着进一步提高我国医疗水平,还应该将目光瞄向更为庞大的健康人群,借助数字化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今天的很多运动健康产品,事实上主要致力于表型数据的收集,即记录人的各种身心状态数据。以前这些数据一般需要在医院收集,而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不断进步,穿戴设备、数字化健康管理产品不断更新迭代,这一过程逐渐从院内转向院外。”
江苏运动健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于文龙告诉记者,目前大多数智能可穿戴设备是消费级设备,只有部分设备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主要以监测为主,真正能做到疾病诊断或者治疗的还比较少。“但是相比于无源医疗级器械,智能可穿戴设备属于有源器械,其优势在于可以对用户进行连续监测,比如我们在医院监测心电图,往往只能监测比较短的时间,而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则可以记录一天、一周甚至一个月的心电变化。”
“无论是哪种智能设备,它们的核心其实是传感器,而背后需要强大的算法配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适老社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集萃适老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金靖介绍,可用性、易用性、美观性、文化普适性和政策支持性等几个方面,都是她及团队用来评价适老社会科技优化实践的指标。目前,市面上的诸多智能穿戴设备功能繁多,但对于健康监测最大群体之一的老年人来说,却并不能称之为“友好”。
在于文龙看来,就目前国内可穿戴技术领域而言,缺的不是应用,而是支撑应用的基础材料、加工工艺和多学科交叉。如使用智能穿戴设备来监测血压,因为位置固定,太硬了戴着不舒服,太软了监测数据不准确。“如何能将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轻型化、小型化、智能化,同时可以实现低功耗、柔性可穿戴,这是目前研发的难点和挑战。”
可喜的是,除了传统医疗器械厂商,越来越多的IT企业开始进军数字化健康领域,一系列医疗器械行业的变革也随之而来。“从治已病到疾病预防,并非是挤占原本的医疗市场,相反,一个新的消费级康复市场被开辟。”于文龙坦言,行业的迅速发展之下,国家亟需出台相关监管政策。“用户的信息安全如何保障?如何防止智能设备所处的网络受到攻击?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去论证,未来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更为重要的是健康管理背后,线下服务程度的便利性。”金靖提到,除了设备本身的准确性,还要关注线下服务的可及性。尤其对老年群体而言,任何线上检测的数据,最终要落地到线下,获得健康管理建议和服务,而目前这一体系并不完备。金靖建议,要打造完善的支撑体系打破数据孤岛,让医院、社区、家庭之间数据互认。“这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推动制定标准和规范来收集数据、应用数据、管理数据,最终造福社会。”
记者 张宣 谢诗涵 蒋明睿 实习生 孙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