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0日,我出现症状的第4天。这两天都没有发烧,但昨天晚饭吃得过饱,胃部和心脏不适,一夜未睡。今天白天补了两次觉,才缓过来不少——看来康复过程中的睡眠和休息的确很关键。也趁着状态持续好转,梳理回顾一下这次全家中招的过程,供网友们参考。
中招前后:11月29日至12月3日,因为同层邻居有确诊,我们一家四口被社区要求居家隔离,每日抗原自检均为阴性;3日全家核酸阴性后解封,中午一起去了菜市场,下午婆婆单独去了另一个菜市场;4日上午婆婆单独外出,下午出现症状。
唯一经验:虽然全家中招,但四口人错峰出现症状,为互相照顾争取了时间。
个体感受:
婆婆(50后,无慢性基础疾病)——出现症状最早,症状最轻,病程最长。白天状态好,到了晚上会低烧。
老公(80后,房颤手术史)——最先发热。腹泻症状明显。前期睡不好,即使发热时也睡不着。
孩子(10岁,平时抵抗力一般)——腹痛症状明显,但不腹泻。病程相对较短。
我(80后,长期亚健康,高血压)——病程最短,症状最强。最难受的时候出现在第一次高热,肌肉酸痛。因为喝很多水,不得不去洗手间,每一次起身都要做巨大的心理建设。
症状时间线
一些建议:
1.目前还健康的朋友们,减少与外界接触,目前看是相对安全的;不得不出门的情况下一定做好防护,回家进门脱外衣、洗手洗脸、换家居服。借着疫情,不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严格执行,比如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他人、勤洗手、多通风、关上马桶盖再冲水等等,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除自己之外的一切都是有风险的”。
2.家里需要出门上班或者采购的人,需要拿外卖、快递的人,感染风险更大,要重点做好防护。
3.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同住人有的感染有的不感染不太现实,但不要因为觉得躲不过去就不防护了。该隔离的隔离,该戴口罩戴口罩,该做的消杀要做,这样可以给暂时没症状的同住人争取时间,晚一些出现症状。
4.如果近一两天有可能接触传染源的情况下出现症状,但是抗原是阴性,要按照感染做准备;抗原假阴可能是自检方法不够准确,也可能是病毒载量低,值还没达到。从我和孩子的经历来看,有干咳等症状之后抗原还是阴性,发烧过后抗原才显示阳性。
5.最先出现症状的人往往心理负担也最重,觉得自己成了传染源,要做好心理疏导。比如我们家大概率是因为婆婆两次单独出门而率先感染的,她一直很自责。其实谁先感染都有可能,完全没必要有思想包袱。
6.每个人症状不一样,对药的敏感度也不一样,所以没必要照本宣科地囤药。市面常见的感冒药、退烧药都可以,建议再备一些止咳药、缓解腹泻的药(如蒙脱石散)、帮助睡觉的药和清凉油(缓解鼻塞和头痛)等。居家服药应对症、适量,非常时期更应注意用药安全。
7.康复过程中,症状会反复。状态好的时候,仍然要十分注意。我昨天下午状态好的时候,喝了杯咖啡,很快就感受了一波又一波汹涌的心悸(平时不会),严重影响了昨晚的睡眠。有朋友提醒说,服用布洛芬应避免饮酒、喝咖啡等。
8.相对幸运的是,全家的食欲都没受影响,甚至还一起烫了个火锅。但是,的确白粥更好下咽无负担,蜂蜜水可以让紧绷的喉咙获得片刻的舒适。
9.大量喝水很重要,吃好、睡好很关键。鉴于食欲没受影响,横向对比下我觉得自己病程短主要是因为睡得好。平时我经常失眠,这次搬到客厅睡,实现了高质量睡眠。老公把露营用的气垫双人床充好气放在客厅,比沙发睡起来舒服多了。相比之下,因为晚上要照顾孩子,本身又睡不好,老公的病程比我长,也比我更痛苦些。
10.除了药、食材、抗原试剂盒之外,还可以提前准备一些会让自己愉悦的食物。
11.庆幸我们没有出现需要紧急就医的情况。如果症状不严重,建议居家养病,尽量不要去医院,尽量不要叫120,把宝贵的医疗资源留给老人、孩子和有基础疾病的人,为急危重症患者留出“救命通道”。北京急救中心今天呼吁:“只有共同珍惜急救资源,才能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健康。”
12.个人觉得,从我和家人感染新冠的那一刻起,互联网上的所有争论,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当下自己的感受、家人的感受,也是在此刻,才真正理解了“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句话的个中深意。
真诚感谢这几天给予我和家人帮助的朋友们,电商物流不够给力的情况下,紧急送到了一批批战疫物资——于我而言,囤这囤那,都不如这雪中送炭的情谊。
最后,强烈推荐大家看一下人民网“人民好医生”出品的《个人防疫手册2.0》,根据“新十条”优化过的版本,会提供更专业、更实用、更具普适性的建议。欢迎收藏、转发。
如果感染奥密克戎变成大概率事件,希望这些信息能让大家减少一些恐慌,有充分的物资储备和心理准备。
祝我们都能平安度过。
彼鲸
2022年12月10日,于北京朝阳
注:个人经历仅供参考,不构成治疗或用药建议。
相关阅读:
感染奥密克戎后,抗原多久能测出来?
新冠感染者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到医院就诊?专家详解
查出阳性怎么办?这份居家治疗指南请收藏
“阳”了怎么办?居家治疗如何用药?——权威专家解答防疫热点问题
北京急救中心呼吁:请为急危重症患者留出热线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