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群众的安全感达到99.52%。”在党的二十大精神“云”宣讲活动中,党的二十大代表、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中心区交通支队支队长孟昆玉自豪地说:“群众不断攀升的安全感,就是对北京全体民警坚守与付出的最佳褒奖。”
“平安”二字意义非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近年来,北京公安聚焦平安建设、聚焦主责主业,在重拳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深入践行各项警务工作由“被动保平安”向“主动创平安”转变,不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档升级,进一步增强社会治安防控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全力维护首都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刑事警情5年连创新低;街头、社区发案10年来最低;九类涉恶案件破现案率达95%,创历史新高……探索创新融合执法、并肩治理,北京公安紧盯涉及交通、治安、环境等“群众身边的小案、警察眼皮底下的违法”,坚持“非勤务即清查”,确保“天天有重点、日日有行动”——
在空中,警务直升机开展常态化巡航;在街面,公安武警联勤,500支综合执法小分队每日开展巡控,深入隐患排查和乱点整治;在重点位置,强化重点部位防控、社区基础防控和区域联防联控,54个外围检查站和109个乡村卡口严格查控,三甲医院警务室、中小幼校园护学岗实现全覆盖。
“对北京警方来说,不管是社会关注的大案要案,还是一起普通的街头纠纷、任何一处安全隐患,只要事关群众安全感,只要事关首都城市平安,我们就要坚决依法打击、严密防范。”北京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群众的需要在哪里,人民警察就要在哪里。北京公安不断健全完善基层警务运行机制和勤务组织模式,推进“两队一室”改革,推行派出所和社区警务站(室)“双值班”模式,让闪亮的警灯离群众近些、再近些,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到安全触目可见、触手可及、暖在心间。
“当时已经哭得都没有力气了,直到看见民警,顿时感到了温暖和安心!”这是北京市市民焦女士写给西城分局二龙路派出所的感谢信里的内容。不久前,焦女士与儿子出行至复兴门地铁站附近时,孩子因贪玩乱跑,突然不见了踪影。惊慌失措中,焦女士拨打110报警求助,民警到现场后迅速了解情况、呼叫增援,兵分两路寻找。仅用了20多分钟,就在辖区某大厦附近找到了孩子。见到孩子的一刹那,焦女士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光让群众安心还不够,我们社区民警在老百姓身边,还要让他们舒心。”在北京的社区,有这样一群“穿警服的副书记”,每天忙碌在基层,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不小看、小事当做大事办”,用情用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件、小纠纷、小事情”。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牛街派出所副所长沈琦就是其中的一员。她每天走街串巷,调解邻里纠纷,宣传安全防范知识,警情或大或小,都是她的“家务事儿”,街坊邻居都把她当亲人。
近年来,北京公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动全市4100余名“穿警服的副书记”,构建多部门协同、法理情融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最大限度把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平安品质的新期待,北京公安以科技兴警推动治理模式转变。完善“智慧平安小区”建设、打造网络空间“全警种参与、规模化收网、全链条打击”创新模式,北京智慧警务提档升级,社区防范从“粗放型”向“数字型”转变,网络空间风清气正。
“我们就是要从时、域、效各方面打造全维度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以绣花的精神把守护百姓安全的防护网织得更密更完善,把各种风险隐患防范化解于未然,绘成首都城市繁荣的平安底色。”北京市公安局平安办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