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核心是人,乡村振兴的目的也是为了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团队历时数月,深入全省76个涉农县(市、区)的100个村,透过“新农人”、村干部、“原住民”三类人的视角,探寻乡村振兴的“密钥”。基本的共识是:乡村要发展得好,关键在于既要“敢引人”,也要“会用人”和“善留人”。
“新农人”:
“总有一种力量感召我”
研究生毕业的龙国刚,这个有机会在大学实验室做研究的青年学者,又回到他做毕业论文的南京市溧水区芝山村,继续在富硒地里研究土壤改良和富硒果蔬种植,指导当地果农安装滴灌装置,做起了“新农人”。在江苏乡村,像龙国刚一样“有能又有志”的人并非寥寥。在调研的100个样本村,都有这样的“新农人”。他们选择做“新农人”的初心是什么?又是怎样被吸引到村里的?
——盘活“两种资源”,无须怨天尤人。
本土人才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资源,有着亲缘人缘地缘优势。南京市高淳区蓝溪村在发展的第一步就先盘点家账:向内,有多少人才存量可以发掘培养;向外,又有哪些流失人才资源可以依托?把那些外出务工、拼事业的人,作为村里宝贵的人力资源,组织村干部成立招商队,用好“乡情”纽带,循着乡贤的引荐“招凰引凤”。泰兴市祁巷村向在外读书、工作的本村青年丁冬多次伸出橄榄枝,吸引他回乡创业,形成的“头雁效应”引发返乡创业潮,405个“草根”创业项目在该村落地开花。
外乡能人是乡村创业创新的催化剂,会有“激活一池春水”的效应。宜兴市美栖村是个没有独特资源的平原村,村党总支书记宗华东将外乡能人看作“无中生有式”资源,花一年半时间,锲而不舍把云南玫瑰花种植大户李杰请到村里,从此凭空培植出一个响当当的玫瑰花产业。睢宁县丁山村利用县里招商引资打造中草药种植特色小镇的契机,大胆引进曾在市政工程行业打拼多年后想换“赛道”的投资人周波,从只流转100亩土地进行葛根试种,到面积一度达3000亩,葛根种植基地越做越大,也带动当地数百人就业。
——亲近“两对关系”,让近者悦、远者来。
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是乡村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溧阳市桂林村在招引“新农人”过程中注重“情理工作法”,先了解年轻人想法, 再交流发展思路。徐州市贾汪区小吴村党总支书记黄启胜对村企关系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良好的交流沟通尤为重要。小吴村大小企业20多家,规上企业6家,留住他们的秘诀是以心换心,让企业家觉得自己是“自家人”。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招人回、引远客的“绿色发展法”。我省越来越多的乡村干部群众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美丽乡愁”,也是一个“聚宝盆”;粗放式发展终究走不远,还会把人“赶走”。徐州市港务区马楼村自从搬走工业烟囱,不仅长出青葱绿意,也腾出了发展空间,不少曾经“逃离乡村”的年轻人欣然“燕归来”。靠近长荡湖的常州市金坛区柚山村,关停了砖瓦厂、石灰厂、水泥厂,对采矿宕口进行生态修复,借势发展乡村旅游业,还为螃蟹的生态养殖引来且留住了“技术创客”。
——搭建“两个平台”,呵护“新苗”成长。
服务平台和学习平台,是乡村吸引更多“新农人”的重要经验。
服务平台让乡村“创客”安心。苏州市吴江区齐心村精品民宿香桐居,利用闲置民房进行改造,涉及环保、安全等问题,遭遇项目审批“难盖章”,镇村及时协调,区多个部门联合审批解决了难题。吸引果农李安国在盐城市大丰区圩东村种梨的,是一些“特别的点”,如头3年免租金,水利灌溉基础设施比周边村子好,村里肯请省里农技专家蹲点指导。
学习平台让“新农人”一技在身。宿迁市宿城区陈中村与苏州吴中农发集团开展村企联建,村干部带领返乡新村干、“新农人”到这家公司苏州基地学习水蛭养殖和管理经验,吴中农发集团也多次派出专家组赴陈中村进行养殖技术人员培训。句容市丁庄村为突破葡萄种植技术传承难题,构建“首席专家团队+本地推广团队+若干示范户”服务体系,让更有学习力的40多位“葡二代”先学先试,再由他们手把手把农科专家传授的科学高效种养方法传授给全村农户。
“搭好台,才能唱好戏。对更多乡村而言,明确‘自身有什么’‘能提供什么’,转变发展理念是一件亟待重视的基础性工作。”省社科院研究员高珊认为,不可否认,江苏少数村庄因地理位置特殊,有得天独厚的先发条件,但多数村庄面临的发展问题,关键还是思路问题。思路一变天地宽!
村干部:
“奋斗是奋斗者的座右铭”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村干部”;农村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层领导者和直接参与者,村级党组织和村干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在“百村调研”受访者中,是广泛共识。在乡村人才中,村干部属于乡村治理人才。其实,江苏不少村干部还是经管专家、农技能手。正如晚清思想家魏源所言,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要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干部,发挥他们基层管理“责任人”、乡村振兴“领路人”、农民群众“当家人”的关键作用。
——专职村干,眼界引领发展。乡村的发展轨迹中,交织着“领头羊”的探寻脉络。“村庄要想发展得好,村干部必须得有‘商业头脑’。”靖江市德胜村党总支书记杨恒俊在外出调研中迸发出“借鸡”孵品牌的金点子:将高邮咸鸭蛋、阳山水蜜桃、洋河酒嫁接进村,打造“德胜村”牌咸鸭蛋、水蜜桃和“德胜村”酒,不但还清村集体债务,还攒下“第一桶金”。“‘学习力’应贯穿于每一个村干部的职业生涯。”太仓市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走访调研全国多个先进村,甚至去日韩乡村考察,学到两个关键本领:“方法”和“技术”,才有后来的创新“大承包、小包干”种粮激励政策,发展高附加值农业。
——能人巧匠,先富带动共富。刘加成回村参选村干部,是被灌云县芦场村老支书“找”回来的。他在外从事水产养殖,一年有几十万元收入,回村是想给村里人好好办几件事。凭着良好的经营才能,他推动土地集中流转与发包,争取到“集体自主经营种植试点村”政策,利用帮扶项目资金和自筹款建起标准厂房,招引企业带动村民就业,为村集体增收60多万元。邳州市苗楼村党总支书记李锋原是八义集镇上的超市老板,这位“返乡能人”从公共空间治理入手,利用帮扶资金建设“八义田园”农场,水面用来生态养鱼、鱼藕混养创收,同时建设光伏发电项目。这个原来无村部、无企业、无产业的“三无村”,每年集体增收50万元。
——企业家,新场景里再创业。“企业家在村里任职,能带来更符合市场规律的产业运营思路。”孙高扬原在新沂市高流镇上管理一家包装企业,响应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号召,到该镇老范村任职。他敏锐地发现,全村支柱产业水蜜桃种植亟待提升“两品两化”:新品牌培育不够,桃果品质不高;规模化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化缺乏技术资金投入。找到问题后,孙高扬马上明确了努力方向。在周家新还没成为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前村党总支书记的时候,他是当地渔网生产行业的佼佼者,几经商海拼搏,他对新生事物仍总是充满好奇:“直播电商能在村里遍地开花,村委会可以说是一个‘大号网红孵化池’。”
——大学生村干部,知识改变村庄。东海县三铺村大学生村干部郝大宝,在隔壁村工作时贷款承包大棚种植花卉,自己钻研种植技术,还帮助村民解决技术、管理、营销问题。到三铺村任党总支书记后,短短数年,把这个经济薄弱、观念保守的穷村,变成有500多家种植户、1000多个标准温室大棚、每年产出2000多万枝鲜切花、全年交易额2.4亿元的富村。95后大学生、山东小伙王浩通过省统选聘,到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担任党委副书记后,不仅积极“补习”村庄“发展史”,还注重用新潮想法解决实际问题,提出让香包“市场化、国潮化、商品化”,通过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等补齐线下销售短板。
——退休干部,仍能发挥余热。泰州市高港区徐庄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徐勤生,59岁从副处级岗位“退居二线”后报名参选驻村第一书记,干完一个3年任期,村民联名请求组织继续留用他。几年来,他与村“两委”班子一道,带着村民盘活集体资产、建设高标准农田、建立村办农场、组织农机合作、兴建标准厂房、改善居住环境,干了四个任期,把这个“空壳村”改变为富裕村、先进村。泰州市为乡村治理选派具有综合优势的“二线”干部,是一个有益的干部制度创新,像徐勤生这样敢挑担子的干部,不仅助推了一个村的产业振兴,也在改变着一个村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面貌。
调研组也注意到,当前有一些村庄的干部积极性不高,发展止步不前。有村干部坦言,待遇低是主要原因之一。村干部行不行,关乎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更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好不好。如何为村干部们创造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生态,仍是不少乡村需要直面的课题。
“原住民”:
“宜居宜业和美生活就在身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让想离开农村、脱离农业的人口在城镇能安居乐业、无后顾之忧,让想留在乡村、愿意建设乡村的人有更大空间、更多资源。那么,在城乡人口流动性明显增强、地域选择性明显加大的情况下,那些还未离开的“原住民”,在乡村新一轮“引人”和“留人”热潮中,是如何选择的?调研组从百村样本中,力图找到答案。
——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共富模式。泰州市海陵区丁冯村推进蔬菜规模种植,摸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把集体利益与村民收入牢牢绑在一起。常州市武进区跃进村组建花木电商富民合作联社,纳入全村736户农户,推行“电商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式种植、订单式销售,带动全村花木产业由散户种植转为定向种植、集体种植,平均亩产值从2万元增至6万元。
——环境好与乡风淳并蒂花开的“美美乡村”。无锡市滨湖区夏渎村设立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积分,可用于兑换农资;徐州市铜山区潘楼村评选“十星文明户”;扬中市兴阳村人把“守护一江碧水、沿岸应绿尽绿”作为自觉行动,60多岁的村民成冬林作为护绿片区长,每月都要召集10多名党员组员在他家小院召开三四次“片区工作会”,总结近期环保巡查工作的进展或不足,每到年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优秀片区,能获得相应的表彰和奖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生动案例。镇江市高新区嶂山村做好做足绿色文章,深耕水蜜桃、蝴蝶兰等对生态环境极为挑剔的高价值经济作物,巧用十里长山生态保护区禀赋,引领500多个农户参与种植,“美丽风景”持续转化为“美丽经济”。南京市溧水区东山村坚决不引进任何工业项目、不搞大开发,守护着秦淮河一汪清澈的“源头水”,依托东山村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这个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被评为全省“共同富裕 百村实践”示范村。
——乡贤议事打造村庄发展“智囊团”。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的姚富坤,在费孝通26次调研中接待了24次,一路见证开弦弓村的变化。在村里,姚富坤的另一重身份是“乡贤议事会”成员,与踏着费孝通足迹而来、成为“新乡贤”的专家学者们一起,为村庄治理建言献策。“由本土乡贤和新乡贤参与村务管理,这是用传统乡贤文化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一个探索。”年逾古稀的姚富坤一谈起村庄发展,依旧精神矍铄、充满激情。在乡村急剧发展变革的时代,像姚富坤这样的乡贤们,是鉴往知来、善思敢言的好帮手,须妥加珍视。
——富裕之后更暖心守护“一老一小”。在淮安市淮阴区大福村,老年人可享用3元钱的“爱心餐”,中小学生可在假期免费参加兴趣班,每个生活于此的人都感受到“福气满满”。该村因地制宜通盘谋划农民集中居住点、高效农业示范点和农民创业点,引进企业10多家,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300多个,成为项目扎堆、地里生金的富裕村。全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632人,16岁以下340人,都得到良好的服务保障。
透过百村可以看出:一边是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一边是乡村振兴“迫切呼唤人才”。形成城乡人口和人才双向流动的良性格局,需要久久为功做好基础保障性工程。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赵锦春认为,当前亟待突破城市人口下乡就业创业养老和各类人才返乡入乡留乡的制度瓶颈和政策障碍。我省一些城乡融合改革试点地区应率先探索,争取把改革优势汇聚成先发优势。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包括新华日报社记者:顾雷鸣 杭春燕 吴琼 王梦然 王建朋 颜颖;省委研究室:叶绍芳 储胜金;省农业农村厅:李明 朱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