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苏司轩 记者 倪方方
年初,“新增建设500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近一年下来,这些站点建得怎么样?困难群体的法律服务需求能否得到有效满足?省司法厅近日发布数据,截至11月底,全省共新增建设法律援助工作站566个,规范化改造已有站点216个,建设法律援助联络点2692个。全省通过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受理法律援助申请25833件,较上年同期增长56%,提供值班律师法律帮助45802件,提供法律咨询19万人次,代拟法律文书16166份。
走进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衡村街5号的岱山法律援助工作站,记者看到75平方米的临街小屋集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律师调解等多个服务于一体,不少人来这里咨询求助。
“南京市雨花台区法援中心选择在岱山保障房片区打造标准化法援站点,就是要为困难居民提供实时的法援服务。”南京市司法局法律援助管理处处长徐玲说。
织密法援服务网,是兜牢面广量大法律服务需求的第一步。今年以来,我省延伸服务“末梢”,将法援服务从市区搬到村(居),以“小站点”托起“大民生”,建立了以县(市、区)法援为中心,乡、镇(街道)服务站点为“前哨”的“法律援助服务圈”。
省司法厅法律援助中心负责人介绍,按以往流程,困难群众遇到涉法难题要去法援中心求助。今年继续新增建设的法律援助工作站点,主要设在工会、妇联、残联、养老服务中心等地,目的是让困难群众更加便捷地享受优质高效的服务,让触手可及的公平正义温暖人心。全省共办理涉及农民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案件6.4万件,占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案件总数的75%,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养父母和养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与亲父母子女相同,双方均不得虐待和遗弃。”近日,在苏州市姑苏区沧浪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法援工作站,年过古稀的邵建(化名)就“过继的子女有无赡养养父母义务”问题请律师支招。现场值班的法援律师周俊昌认真听取事件经过后,耐心细致地向他解释相关法律规定。
为实现法律援助和其他社会服务的有效衔接,苏州今年重点聚焦工会、妇联、残联、退役军人等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已有的服务中心、人口聚集地区的服务中心以及相关产业集聚区、特定群体服务场所,建成52个工作站。目前,苏州法援工作站点接收法律援助申请4440件,代拟文书224件,提供法律咨询2.5万人次。
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群众走。常熟市着眼于区域内5万余家电商,建立直播电商产业带法律援助工作站;溧阳市专门成立产业工人法律援助站,深入实施“工会+法律”服务,为产业工人开辟专属绿色通道;仪征市在城乡接合部的搬迁安置小区设置法律援助工作站,为辖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进一步提升了群众找法援的便捷度。
在宿迁市宿城区幸福街道为民服务中心6号综合窗口,需要法律援助的社会帮扶对象可以直接在柜台登记,工作人员将相关信息输入到宿迁市帮扶救助信息化平台,宿城区法律援助中心即可在后台直接查阅,核实后提供上门服务。
据了解,宿迁市司法局与民政部门沟通协作,在各级帮扶救助中心、社工站均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实现帮扶救助窗口登记推送即可完成申请程序。目前,宿迁全市各乡镇街道新增帮扶救助法律援助工作站96个。
法律援助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群众获得感持续上升。全省各地充分依托于工作站点,将服务阵地延伸至基层一线,健全法律援助需求发现和主动服务机制,实现对困难群众的“零距离”帮扶,推动矛盾纠纷纳入法治化解决轨道。比如,在扬州市广陵区汶河街道龙头关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与网格工作相结合,资源整合同向发力。
目前,全省依托困难群众相对集中的社区及重点民生单位,建成法律援助工作站1316个,与1340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及省互联网法律援助中心一起形成法律援助服务综合体,让受援群众少跑腿、办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