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瞄准“缝隙市场”、形成“独门绝技”、在细分赛道上建立竞争优势、在“补链强链”中肩负重要使命的专精特新企业,正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今年9月,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在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10月,总书记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近年来,“制造大省”江苏率先探索形成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早在2018年,本报即对部分“冠军企业”(其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第一,包含部分获得“小巨人”或“单项冠军”称号的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推出的《来自江苏45家民营“冠军企业”的调查》系列报道,荣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四年之后,搭乘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在江苏召开的东风,落实党的二十大“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部署,本报启动“栉风沐雨这四年·回访江苏45家‘冠军企业’”大型调研行动:仍以这45家“冠军企业”为样本,派出原班记者,回访调研这些企业这四年间的风雨历程。
为什么以这四年为观察调研的时间窗口?因为,这四年,正是百年变局交织世纪疫情的特殊时段:国际国内形势复杂严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新冠疫情影响超越预期,“黑天鹅”“灰犀牛”接踵而至,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为什么调研样本仍然选这45家“冠军企业”?因为,透过这批“TOP级”中小企业四年“压力测试”的前后对比,我们可以更客观地研判:面对超预期突发冲击,“冠军企业”能不能如制度设计所愿更好地闯难关过险滩?能不能对其所关联的产业链韧性与竞争力起到保障和提升作用?危难之时,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帮扶?长远发展,企业更想要什么样的环境?
这是一次阶段性回访,也是一次新维度审视。期待我们对这45家“冠军企业”的再次调研,可以给遭遇种种不确定性的广大企业攻坚克难带来一点启发,同时也能够为全省乃至全国探路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