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是项目建设的前提,是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离不开一个个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的快速落地。
今年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中,不少内容与优化环评审批相关。如何在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底线的同时,保障优质项目落地,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用心用情服务,助重大项目“加速跑”
重大项目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项目能不能建,先要评判对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这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只有通过了环评审批,项目才可以拿到施工许可。
“盐泰锡常宜铁路”全长300公里,沿线噪声敏感目标分布集中,沿线生态环境也较为敏感。该项目原定今年6月完成环评审批即可,但去年9月,项目获得国家第二批3000亿元金融债券专项基金额度,环评批复因此需要提前到去年11月底。
“为保障项目审批,我们组织成立了由生态环境部门、省市县铁路部门、专家团队等约40人的工作组,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省生态环境厅负责服务该项目的葛敏霞介绍,针对沿线250个噪声敏感点,多次组织专题讨论会逐一过堂,同时数次与生态环境部沟通,确保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符合相关要求,最终在去年11月22日出具了环评批复。从环评报告书编制到审批完成,只用了不到60天,创下我省高铁环评审批的最快速度。
生物医药产业是苏州市的一号产业。近日,记者从苏州泽璟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的重组人凝血酶已经通过了注册生产现场检查与药品GMP认证现场检查,目前正在技术审评阶段,有望于今年实现上市销售。
“药品进展顺利,与高效的环评服务密不可分。去年,公司重组人凝血酶、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及创新抗体的生产项目被列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为此需要新建厂房设施满足商业化生产。当时公司准备募集部分建设投资资金,项目上马时间非常紧迫。”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陆惠萍介绍,在项目报审前期,省生态环境评估中心开展“一对一”指导,帮助企业把关污染物总量平衡方案、优化废水处理工艺等,确保企业不走弯路。
近年来,江苏生态环境系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勇挑大梁,全力做好环境要素保障,高效服务全省重大项目建设。2022年以来,服务投资超10亿元的重大项目392个,294个省重大项目和130个国家基金投放项目均按时序高效完成环评审批,为保障全省重大项目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盛学良介绍,下一步,将落实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信息卡制度,为每个重大项目“建档立卡”,解决审批信息不畅通、审批“堵点淤点”不能及时得到疏通的问题。同时实施审批程序并联,基本满足审批原则的重大项目,实施受理、公示、评估、审查“四同步”,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和压缩审批时间。
坚持源头治理,助园区绿色发展
园区经济占全省经济“半壁江山”,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一直以来,产业园区的规划环评工作都是各级政府环境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去年底,园区规划环评顺利通过审查,这也让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黄颖锋激动不已。“园区的新一轮规划关系到未来新项目的引进,如果新一轮规划没有通过,就只能按照老规划来招引项目。但之前,由于园区自身存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园区规划环评推进比较缓慢,制约了园区发展。”回忆当初,黄颖锋非常感慨。
2020年,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重新启动新一轮规划和规划环评工作。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园区的困难后,组织专家团队现场帮扶,就生态环境部提出的区域环境质量问题、规划布局及产业定位问题等逐一过堂,协助制定整改方案。去年,省厅指定专人对接园区,全过程跟踪服务,去年底,规划环评终于顺利通过审查。
“产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也是环境污染集中区和环境风险凸显区。”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副处长冯程介绍,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是坚持源头治理的重要内容。“十四五”以来,我省产业园区发展规划迎来新一轮编制高峰,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数量也创下新高。仅2022年,省生态环境厅完成38个园区和2个行业规划环评审查工作,其中4家为生态环境部委托审查的国家级产业园区。
为积极支持化工园区(集中区)整治、产业升级,省生态环境厅加快推进对全省化工园区(集中区)规划环评审查,已完成21个化工园区(集中区)规划环评审查,其余8个园区正在审查中。“通过加快推进环评审查,助力园区优化产业结构布局、防控环境风险,推动化工园区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冯程说。
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持续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评跟踪管理,建立承诺督办制度,推进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探索开展产业园区碳排放评价,服务园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敢于首创,破解项目堵点
为推动产业项目高质量发展,全省环评审批部门用创新破解项目建设的堵点,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对同类项目试点开展“打捆”审批就是创新之一。去年,金陵石化公司拟投资15亿元建设“近零”排放改造项目,项目列入南京市2022年重大项目清单。项目建设内容包含炼油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新建油泥减量化设施等25个建设项目。
“按照原来的要求,每个项目都需要单独编制环评报告并审批,周期长、成本高。”金陵石化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没想到,南京市生态环境局主动提出环评“打捆审批”,将同类建设项目合并编制环评报告,一次审批完成,这种创新模式极大减轻了企业负担,既加快了环评办理时间,也减少了环评编制成本。
去年以来,我省创新开展环评“打捆”审批,对同一建设单位的多个同类型项目可编制一份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明确相应责任主体的环境保护责任,由具有同一审批权限的生态环境部门实施环评“打捆”审批。不仅如此,对同类型不同市场主体,苏州等地也正在探索将同类企业环评“打捆”,只需一个环评报告即可,减轻企业负担。
常熟市赵市华达染整有限责任公司计划建设改建印染项目,在旧厂区未拆、新厂区建成之前,环评审批就顺利通过了,这是为何?原来是实行了“先立后破”的审批原则。
苏州市常熟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金宗介绍,原来只有先拆除旧厂区,腾出污染区总量指标后,才可以建设新厂。为推动太湖流域印染产业高质量提升,省厅高度重视,创新实施“先立后破”,即先审批改建印染项目,在项目投产前再拆除老项目,多年来困扰印染产业转型升级的难题得以破冰。
该企业承诺在改建项目投产前拆除老厂区生产设施,印染废水由工业园区集中处理。一方面通过对园区印染废水集中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提标改造腾出一部分总量指标,另一方面关闭老厂再腾出部分总量指标,最终实现改建项目氮、磷排放总量减少一半,并已获得省厅批复,成为太湖流域第一个实现“先立后破”的印染改建项目,为后续太湖流域印染企业升级改造提供了样板。
破解项目堵点,除了用创新做“加法”,我省还通过环评文件减量与环评审批减时来做“减法”。
“这次的环评手续真是立等可取!”南京长芯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富强说,公司新建的芯片检测实验室当天已进场施工。实验室项目投资7000多万元,得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推出了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改革,公司用最快时间制作了承诺书,并在送去审批的当天就拿到了批复,“仅审批环节就为我们至少节省了十几天时间!”
“你承诺、我审批”,长芯检测是南京市试点环评告知承诺制后首家通过审批的项目。自2022年以来,全省共159个项目试行环评承诺制审批,推进项目尽早落地。
冯程介绍,在创新审批上,下一步将继续做好重大项目环评保障,在守住生态环保底线的前提下加快审批,推动项目落地;深化厅市会商、提前介入、专班服务、绿色通道等工作机制,为项目审批提供便利化服务。
在有力有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也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对不符合审批条件的项目坚决提出否定意见。2022年,省生态环境厅指导各市局否决了南通色母粒、盐城造纸、宿迁农药生产项目等不符合政策、无总量指标、明显超出区域环境承载力等高排放项目140多个,投资额约6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