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全国人大代表李丰调研上海知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钱 成 摄
“贵院判决对我司在华业务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优化市场环境,正本清源,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在华发展的信心,也让我们拥有150多年历史的德国母公司感到振奋。”
2022年底,一封威乐(中国)水泵系统有限公司寄来的感谢信摆在了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知产二庭法官邵勋的案头。在信中,该公司诚挚感谢上海知产法院公正审理一起侵害“威乐”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这只是上海知产法院司法护航创新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首批成立的知识产权法院,近年来,上海知产法院心怀“国之大者”,围绕服务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立足专业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发展定位,强化司法保护,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在专业化方面,为破解权利人维权中遇到的“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等难题,上海知产法院创新“法官+执行人员+技术专家”诉讼保全机制,深化繁简分流改革,探索先行判决制度,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让权利救济更加充分和及时。面对技术类案件的专业“壁垒”,持续完善技术调查、技术咨询、技术鉴定和专家陪审“四位一体”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帮助法官准确、高效查明案件技术争议事实。
以科技赋能,上海知产法院深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依托上海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与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等15家专业机构建立诉调对接机制,推进诉前、诉中调解。打造符合国际高水平知识产权审判要求的科技法庭,搭建360度全景高清示证展台,解决在线审理侵权案件证据核对、比对等难题。加强“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迭代升级,通过智能抓取、实时更新审判数据,深度分析案件运行态势等情况。全面推进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率先在全国实现向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上诉的案件电子卷宗“一键移送”。
为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影响力,近年来,上海知产法院依托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交流(上海)基地,推进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加强涉外知识产权审判,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合作,积极开展涉外知识产权案件调解。通过“全国审判业务专家陈惠珍法官工作室”和“凌崧法官工作室”,深入科创园区走访调研,受到国内外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据统计,截至目前,上海知产法院共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26312件,其中1件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6件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3人次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等。英国驻沪总领事馆专门致信感谢法院公正审理“小猪佩奇”商标权案,平等保护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经营合法权益。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商业软件联盟等机构表示,上海是最受青睐的诉讼首选地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新时代新征程,上海知产法院继续砥砺奋进,努力建设国际一流法院,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中谱写新的篇章。
全国人大代表李丰:司法守护创新 改革引领发展
设立知识产权法院,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里程碑。作为全国首批成立的知识产权专门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强化“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着力发挥司法保护创新职能作用,提升服务保障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强国战略水平。坚持强保护、严保护,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以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保护力度,高质量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坚持改革创新,用科技优化一站式诉讼服务,实现纠纷多元化解;打造司法大数据平台,助力提升审判质效;创新完善“四位一体”技术事实查明机制,有效破解了知识产权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的困境。可以说,上海知产法院专业化、智能化、国际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成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中国窗口”、备受青睐的知识产权诉讼优选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上海知产法院不断根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进一步关注科创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需求,加强法治宣传,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审判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司法裁判的国际影响力。以更有力的创新改革、更有效的服务支撑、更广泛的开放合作,努力建成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争当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排头兵,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记者 郭燕 通讯员 朱晓婕 牛 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