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驻常熟记者 商中尧 袁鼎
春风吹拂、碧波荡漾,沿着河畔绿意葱茏的步道慢走、跑步、骑行,鸟儿不时从水面划过水清岸绿、生态和谐,这是常熟董浜镇随处可见的一处乡村秀美画卷。
常熟董浜镇以千村美居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长效管护等重点工作,截至目前,该镇共建成千村美居村庄248个,创建村庄覆盖率80.5%。
与此同时,董浜镇充分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由建到治、由内而外换新颜;在助力美丽乡村增颜值提气质的同时,精雕细琢美丽董浜营商环境,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步伐。
公园里种菜
开辟特色农业致富途径
新民村是董浜镇的一个蔬菜种植基地。清晨6点不到,90后新农人申奥开始巡查自己的30亩蔬菜地。
道路整洁,清水畅流,木驳岸和新建的栈道、凉亭连为一体申奥说,得益于千村美居建设,感觉像在公园里种菜一样,就连挑担浇水施肥都不用动手,水肥一体化灌溉,想要浇水就浇水,想要施肥就施肥,一个大棚几分钟全搞定。
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这是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千村美居工程的稳步推进,让这一美丽愿景在常熟董浜的不少村庄成为现实。申奥4年前从老家安徽来到董浜,在乡间长大的他看中了这里良好的农村环境。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农业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董浜镇迎来一批像申奥这样的新农人,用青春和汗水滋养着每一寸土地,用超脱传统农业的眼光和智慧播种新理想。现在,新民村已有三家新农人农场,带来最新的种植技术和理念,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董浜镇是苏州市规模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有着蔬菜之乡的美誉,在千村美居推进过程中,董浜镇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因地制宜,以黄花菜、生菜等可食蔬菜地景代替传统村庄绿化,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开辟了特色产业新途径。
同时,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倾情打造四小园,各村统一规划、村民自主管理,村民们房前屋后的闲置地、撂荒地慢慢变成了集实用性和美观性为一体的小菜园、小花园和小果园, 拆违、整治后的公共区域则摇身变成了小游园。
通过四小园建设,既提升了零星土地的利用率,更满足了村民的种菜情结和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也节约了村庄后续管护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好看好玩
农文旅+带来叠加效应
初春时节,从常台高速董浜枢纽驱车不到5分钟,就来到了董浜镇农文旅+网红打卡地悦庄共享农庄。农庄里果园、菜园成片,门口停满了私家车,游客进进出出,十分惹人注目。
庄主周鸣华有着多重身份,是上海人,也是新常熟人;是企业家,也是摄影师。早在20年前,他和弟弟来到董浜镇创建了常熟市卡斯特金属制品厂,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在企业发展进入平稳期后,他当起甩手掌柜,成了一名走南闯北的摄影师。
走了那么多地方,看了那么多风景,回头发现董浜这两年的变化非常大。周鸣华说,这几年千村美居工程、特色田园乡村创建等项目的先后实施,董浜全然焕发新颜。一个个规范有序的小菜园、赏心悦目的小果园、温馨闲适的小花园、健康活力的小游园,不仅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更是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赞誉,而且每天都吸引着像他一样的摄影师前来采风打卡。
凭借着敏锐的眼光,2021年后,周鸣华投资2000多万元,打造了悦庄共享农庄。这个共享农庄利用了董浜当地的乡村田园特色以及临沪优势,希望可以让更多人在周末和节假日回归轻松惬意的田园生活。周鸣华说。
如今,这里已经建起了民宿、饭店、游乐场、农庄、咖啡店、孔雀园集中了各种亲子度假的休闲元素。游客可以在共享农庄里体验家庭农场、有机采摘、户外垂钓、露天烧烤等休闲项目,充分享受一站式服务。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董浜镇通过千村美居建设,逐步淘汰了一批低产业效能的厂房和用地。依托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充分利用田园生态+连片美居+高速道口优势,在不断盘活全镇农文旅资源的同时,主动链接上海资源,开启田园董浜田园游,既带动当地村民致富,也让董浜变得好看又好玩。
随着悦庄共享农庄的人气慢慢攀升,董浜镇顺势推出了沪苏同城,我在董浜有块田农文旅项目。游客可以在董浜承包上一块土地,满足家庭一年四季蔬果需求,开启了集生态农业、果蔬采摘、特色餐饮、田园观光、民宿体验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
好看又好玩的农文旅+,给董浜的发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叠加效应。
美丽乡愁
绘就乡村智治新场景
董浜镇智林村荷花浜有一片百亩荷花池,一到夏季,慕名而来的游客就把村里的道路挤得满满当当。
荷花浜是典型的江南自然村落,一条河浜串起一个村落,宽阔的河面、错落的民居,哺育出了水乡特有的秀美俊丽。经过4年多的整治、建设,荷花浜焕发新颜,从一条普通的水乡河道,成为集防洪排涝、农业用水、美化景观等多重功能于一身的生态美丽河湖。
作为常熟乡村振兴的样板村,荷花浜的蜕变,让美丽乡村留住了大家的乡愁。在荷花池旁,村民顾展动起了致富新脑筋。
荷花是我们村的特色,如今村里在荷花池边修了亭子、建了景观步道,我和老公一商量,去年把老宅翻建成民宿,利用村里美景吸引游客入住。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已有多户村民跟进转型,以往互相推诿的房前屋后卫生保洁也成了村民们的自觉行动。
乡村治理是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基点。千村美居建设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如何助力美丽乡村由建到治成为重要课题。董浜镇副镇长吴强告诉记者,全镇围绕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创新工作方法,串联多单位、协同多部门,形成数字乡村合作联盟一体化推进,不断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探索乡村治理过程中的村民自治、长效管理、数字化应用等董浜场景。
通过延伸贯通数字化应用在乡村治理的实际运用,董浜镇依托便民小程序,打造15分钟服务圈。立足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城市创建、河道长效管理等重点领域,以党员示范带动群众参与,累计解决问题265个,营造乡村智治的浓厚氛围。
注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充分激发村民自治的积极性,有效凝聚大家建、大家治的思想共识。董浜镇党委副书记袁瑜说,去年,董浜镇推出海棠智理项目,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中的应用,推进建立一体化智慧信息平台,运用人居环境随手拍小程序开展日常巡查。
董浜镇镇村两级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深入乡村治理一线,并选聘51名专职海棠先锋,共同提高乡村治理能效。建设海棠铺子惠民点,打通海棠铺子与长效管理积分兑换渠道,丰富商品兑换品类,彰显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实效。
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不仅让乡村治理提档升级,也在倒逼董浜镇各级干部创新思维,践行乡村振兴。在智林村,当地正在打造乡野创e坊,就是想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当地的黄金小玉米等蔬果销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