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及“数字经济”,这也是“数字经济”连续第七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江苏省政府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未来五年,江苏将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抢占数字经济这一关键赛道,努力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数实融合第一省”,不断巩固扩大实体经济领先优势。
数字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首次标注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新形势下,江苏的高校、职业院校如何做好数字人才蓄水池,形成可持续的人才竞争力?
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紫领”人才缺口大
手机连接智能家居,回家前就可以让空调、电饭煲、烤箱等先“动”起来;农田里,机器人通过“虫脸识别”精准除虫;无人工厂里,机器人昼夜不停地工作;借助大数据分析,新零售提升营销效率,降低拓客成本……数字经济赋能百业,数字化转型已经进入深水区。
“数字经济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了灵活高效的新业态模式,产生了巨大的数字化人才需求,数字化职业扎堆诞生。”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说。
过去五年,我国的数字经济体量不断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17%。天眼查报告显示,“数字孪生”“数字化解决方案”相关职业招聘企业3年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225%、324%。在江苏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校园招聘周,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众多重点企业也纷纷向毕业生伸出橄榄枝,越来越多年轻人倾向于进入数字行业。
人才需求的新动向,源于产业需求的新变化。南京青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陶琎表示,作为智慧数字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公司希望数字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又要有持续的学习能力,做到数字技术与现实业务相结合,还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发现海量存量数据中有价值的模式进而展开创新。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原有人才队伍能否满足需求呢?
答案是否定的。
人社部相关数据显示,预计未来五年,物联网行业、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缺口总量分别超过1600万、900万。“江苏的数字经济发展亟需一支能够支撑数字经济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姚凯表示,“现在我们把数字人才比作‘紫领’。因为要求他们既要懂蓝领的操作,也要懂白领的操控、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
高校与企业联手,打通课本到实操“壁垒”
“从97个数字职业的产业分布来看,大部分数字职业集中在数字技术应用业领域。当前数字经济更需要的是应用型技术专家和技能型人才。”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副教授、江苏省数字技术与产业经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秘书长李忠海表示,“他们可以重点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和二次技术开发,掌握特定数字技术工具和专业技能,是具备较高水平数字(技术)素养的专业领域从业人员。”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党委委员、智能工程学院院长力志做过调研,以网络安全人才缺口为例,当前实战型人才缺乏的问题更为突出。有高达92%的企业认为自己缺乏网络安全实战人才。
正值求职季,全新的数字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用人单位数字化转型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江苏不少高校和职业院校先行先试。
“在江南大学物联网学院,与数字经济紧密联系的物联网和机械自动化专业分别设立‘卓越工程师班’,采取‘双导师’制。本科生会在企业学习一年,同时拥有一名企业工程师和一名学校老师带教。”江南大学物联网学院副院长陶洪峰告诉记者,这些有实习经验的毕业生更受企业青睐。
“数字经济是一个丰富的生态,既需要运筹帷幄的指挥者,也需要冲锋陷阵的战士。”力志表示,职业院校的目标是培养技能素质过硬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为此,我们依托高校教授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产业教授工作室,三位一体支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根据产业发展要求,高校的专业设置展开了动态调整。去年5月,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原来商学院所设专业进行优化组合,围绕市场营销专业群、电子商务专业群分别组建经济管理学院、数字商务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商务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名艳表示,去年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的首届毕业生已经毕业,就业率达100%。
同样,扬州大学农学院智慧农业专业在去年9月迎来第一批新生。扬州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孙成明教授介绍,学院在传统农科基础上开设了智慧农业专业课程,带着学生走向农田,帮助他们牢固掌握农业信息技术、智慧农业、大数据处理与分析、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专业基础知识。最终是要打通农科数字人才培养从课本到实操的“壁垒”,培养出真正有用的农业数字人才。
从中小学生到就业人员,终身学习保障加强
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不断催生出新组织、新业态、新模式,需要更多复合型数字化人才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姚凯表示:“数字人才培育不仅局限于在校期间,更应该贯穿于人才发展的整个过程。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毕业生、企业员工,都应该积极拥抱数字产业,加强终身学习。”
搭建产才协同育人平台,在升级人才技能的同时赋能产业发展。近年来,由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产业大学”已经出现。在江苏(南通)数字技术产教融合公共实训示范基地的建筑物联网综合实训室里,同学们正跟着来自企业的导师们学习和实践如何成为一名智能楼宇管理员。
越来越多企业也正在尝试产学研前置,与高校开展紧密合作。“当前,浩鲸科技已经与南京农业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以企业领导层授课、讲座等模式嵌入学院专业的课程设计,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定制化培养符合数字化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浩鲸科技副总经理、首席人力资源官金堃介绍,“人才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高校,企业同样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当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我们还将提供全生命周期培养体系,让大家随时学习最新知识,与时俱进掌握最新技能。”
“数字教育已经被运用于中小学教育中,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也要从娃娃抓起。”在南通大学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邓宏宝教授看来,对这些数字经济时代的“原住民”来说,做好数字技术的科普,让他们更好地运用数字技术,对未来的人才培养同样重要。
数字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人才人事政策的支持。今年2月,江苏在国内率先建立全省统一的数字经济工程职称评价制度体系,在工程系列职称中增设数字经济工程专业,首批设置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电子信息、通信、网络安全、智能交通等10个子专业,并分类制定职称评价标准,每个子专业均设置初级、中级、高级三个职称层级,最高到正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