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扫码支付代替人工服务已然成为一种日常,但这种本该“提高效率”“便捷快速”的消费方式,却被部分商家当作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工具,给不少消费者带来困扰。
拿起手机“扫一扫”便可完成点餐、支付等操作,确实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也能节省商家的人力成本。然而,消费者在扫码时,通常会被要求关注公众号,并填写电话号码等信息。前不久,上海市消保委暗访部分知名餐饮店铺发现,在部分店铺下单时需要提供手机号,否则无法完成下单,在部分店铺要提供位置信息后才能点餐。这些行为不仅让扫码消费偏离了便捷轨道,而且过度收集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均明确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但是,现实中仍有部分商家试图打擦边球,尽可能多地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此举无非是为了从中提取消费者的喜好、消费习惯、对价格的敏感程度等数据,进而开展精准营销,或者是服务于其他商业目的,这无疑增加了消费者信息泄露的风险。
扫码消费授权个人信息看似只是点几下手机屏幕,但却关乎法律法规的落实、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因此,对于这些问题,既需要消费者不断提高自身权利意识、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需要各职能部门发挥好各自作用,形成共识与合力,对违法违规行为动真格,共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