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驻吴江区首席记者 王英 见习记者 朱亚蕾
昨天,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会同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两省一市相关水利(务)部门联合召开示范区水利(务)领域联保共治创新实践成果新闻发布会,共同发布《示范区水利专项规划》《示范区供排水专项规划》《示范区联合河湖长制工作规范》和《水利(务)领域2023年行动计划》。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地跨沪苏浙两省一市,区域河网密布、湖荡纵横,河湖水面率为20.3%,有47个跨界水体。这些互相交织的河湖,是示范区得天独厚的生态基底,也对跨界水体联保共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衣带水,以水为脉。
两规划一规范一计划的发布,将推动一体化示范区跨界水体治理从独奏变为交响,加快实现天更蓝、水更绿、景更美的美好愿景。
两个专项规划描绘治水一张图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利规划(20212035年)》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供排水专项规划(2021-2035年)》两个专项规划是示范区统一的规划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两省一市水利(水务)部门在供排水、水利领域先行形成的规划一张图,为制度探索创新、项目落地实施提供重要支撑,将保障示范区高标准建设、高品质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在发布会上表示。
记者了解到,《示范区水利专项规划》以高品质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水网为目标,明确到2025年,全面推进人水和谐的生态水网建设,基本建成协调协同的防洪除涝保障体系、互联互通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共保联治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体系、共商共管的综合水管理体系,河湖水面率由20.3%上升至20.61%(水面将增加7平方公里)。到2035年,示范区一网+四体系全面建成,率先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示范区供排水专项规划》分为供水规划、污水规划、雨水规划三部分内容,重点打造互联互通的水资源供给保障、共保联治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协调安全的雨水排水、共商协同的水综合管理等四大体系。该专规明确,到2035年,构建与示范区目标定位相匹配的安全优质、均等高效、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供排水体系。
13项重点任务组成行动计划一张表
着力长三角水环境治理,共谋区域生态美好前景。
2023年水利领域具体有哪些工作安排?《水利(务)领域2023年行动计划》明确,今年示范区水务工作将聚焦13项重点任务展开,包括7项一体化制度创新,6个重点建设项目。围绕《行动计划》,三地将共同推动示范区水利(务)领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等各项任务落实,不断夯实示范区水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制度基础。
7项一体化制度创新不仅包括水利专项规划、供排水专项规划、联合河湖长制3项制度创新成果的落地实施,还包括示范区幸福美丽河湖建设、示范区水利(务)领域一体化规范、跨界水体水利工程建管运一体化机制、加强重点河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4项制度创新举措。
6个重点建设项目涉及元荡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三期)工程、淀山湖岸线生态修复(一期、二期)工程、蓝色珠链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一期、二期)等,其中元荡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工程三期建设,在一期、二期工程10.5公里建成长度的基础上,通过3年的持续建设,将实现23.9公里全线贯通;聚焦太浦河岸线综合整治,将重点推动吴江环长漾、环澄湖等河道治理和周边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实施。
联合河湖长制工作规范做好水文章
示范区两区一县同属江南水乡地带,区域内水系相通、地缘相亲,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示范区水面率达20.3%,骨干河道100条,0.5平方公里以上湖泊76座,其中跨省界河湖就达47个。建立和规范联合河湖长制,是合力提升示范区跨界水体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3年前,示范区印发《太湖淀山湖湖长协作机制规则》和《联保方案》,全面建立起示范区一河三湖等47个跨界河湖的联合河湖长制。截至2022年年底,两区一县共任命或聘请310余名联合河湖长,设立了首批5个村级联合河长工作站,省(市)、县(区)、镇、村等四级河湖长联合巡河已达200多次,有力支撑联合河湖长持续走深走实,也为形成联合河湖长制度创新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示范区联合河湖长制工作规范》将示范区在治水理水方面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系统集成,不仅为持续夯实示范区生态环境基底提供强有力制度保障,也对长三角乃至全国建立健全跨界联合河湖长制起到示范引领效应。
《规范》共44条内容,重点明确了示范区联合河湖长制工作内容和要求,分类细化了示范区内各级联合河湖长具体工作职责和任务,详细规范了各级联合河湖长的履职重点和履职方式,创新建立了联合巡河、联合管护、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治理五大机制。
治水理水,需要久久为功。目前,示范区治水理水制度的效果已初步显现。我们相信,未来3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示范区将探索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示范区绿色的底色将更加浓郁。张忠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