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池荷,蒲扇摇,蝉声鸣,夏正浓,一幅儿时大暑的画面映入眼帘。大暑,作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已经到来,酷热难耐,万物盛极,夏日的气息浓郁到了极点。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苏州大暑时节的酷热与潮湿,往往让人倍感困倦、食欲不振。
三伏炎热,何以解暑?深谙生活之道的苏州人自有妙招!在消暑方面可谓是五花八门、仪式感满满!
荷花荡中夏日长
大暑正值三伏里的中伏,老话说“夏有三伏,热在中伏”。骄阳似火之下,最为蓬勃烂漫的,非荷花莫属。不同于初夏时的小荷尖尖,大暑时节已变成了莲蓬朵朵。荷叶如盖,团团簇簇,明丽娇艳,在夏日可谓独树一帜。
来源:苏州园林官微
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苏州民协民俗协会理事卢韫告诉记者:“苏州人素来爱花,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情有独钟。农历六月二十四,是江南地区传统的荷花节,也是荷花的生日。”这一日期恰逢大暑前后,泛舟湖上,悠游赏荷,便成了苏州人在这炎炎夏日里的一份消夏秘籍!
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苏州民协民俗协会理事 卢韫
在江南,以往的荷花节是很热闹的。据苏州旧方志记载:“六月二十四日,画船箫鼓,竞相驶向荷花荡。”苏州葑门荷花荡自古便是远近闻名的赏莲佳地,大暑时节,游人如织,纷纷聚集于此,共赏荷韵。
来源:吴文化博物馆
张岱曾在《陶庵梦忆·葑门荷宕》中描述过荷花节“士女倾城而出”的景象,此时荷花荡旁的楼船画舫,乃至小船,都被租借一空。莲叶接天,荷花映日,少男少女们在此间嬉戏,场面热闹非凡。
没有冰箱的古代
也能把冰饮吃出花来
在古代,夏日炎炎的苏州,百姓们自有消暑的妙计。明代名臣、文学家王鏊在他的《姑苏志》中记载:“三伏,市上有卖凉冰。”这凉冰,便是苏州百姓夏日里的一大消暑利器。
凉冰源自何处?卢韫告诉记者:“《元和县志》就有相关的描述:‘冰窨在葑门外,设窨二十四座。’在姑苏葑门外有座大冰库,里面设了二十四座冰窖,对应着二十四节气。隆冬时节,苏州人会蓄水于池,待池水结冰后,便将冰块凿出藏入这二十四座冰窖中。待酷暑袭来,便开窖取之,担于街坊售卖,称为‘卖凉冰’。”
(苏州人租用稻田建冰窨)
来源:苏州市职业大学图书馆
一碗凉冰的价钱并不昂贵,但它带来的清凉却是无价的。若觉得光喝凉冰过于寡淡无味,百姓们还会在凉冰中杂以杨梅、桃子、花红等果品,制作成美味的“冰杨梅”、“冰桃子”等水果凉冰。原来古代苏州人夏日的快乐,来源于街头的一杯水果冰饮。
图源:吴文化博物馆
而那些奢侈一点的大户人家,更是会购买巨冰,雕琢成山状,周围放置席子,再以瓷盆供之。如此精心的布置,使得“六月虚堂,凉生四座,顿令暑毒潜消也”,为炎炎夏日带来了一丝难得的清凉。
懂得养生的苏州人
都在吃这“三宝”
俗话说,“冬养三九,夏养三伏。”苏州人的大暑有“三宝”:吃伏羊、喝凉茶和做伏姜。
三伏天最适合干的一件事情,当然是吃伏羊了。老苏州素有“大暑吃伏羊”的习俗,所谓“伏羊”,即入伏以后的羊肉。相较于冬季,这时的羊肉质地更为细嫩,风味尤为鲜美。
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每当大暑前夕,历经春节至夏初半年歇业的藏书羊肉店便重新开张,迎来一年中的又一旺季。就算吃得汗流浃背,苏州人依然乐此不疲。因为在他们的养生哲学里,吃伏羊不仅是一场味蕾的盛宴,更是遵循“冬病夏治”的理念。
天气炎热,一杯清凉的凉茶是百姓解暑特有的仪式感,其中青蒿茶在苏州尤为受欢迎。旧时,苏州人家中大多会备一只搪瓷钵头,清早起来,在钵头里轻轻投入一小撮青蒿,再细心配上精选的茶叶,慢慢烹煮。
来源:吴中太湖文旅
要说苏州人最喜欢去哪里喝凉茶,玄妙观一定榜上有名。卢韫告诉记者:“在玄妙观喝凉茶,是苏州民间六月时节的一项传统习俗。人们在玄妙观品尝凉茶的同时,还能在古朴典雅的环境中纳凉避暑,享受片刻的惬意。”
苏州民间有句老话:“大暑晒一宝,平安无烦恼。”这里的“一宝”,指的便是生姜。老苏州将装满生姜的玻璃瓶置于烈日下暴晒,待到红褐色渐渐晕染了瓶口的纱布,便标志着伏姜已真正酿制入味。
按照“冬吃萝卜夏吃姜”的智慧,炎炎夏日,苏州人在吃了冰凉的东西之后,常常会挖上一勺自家做的伏姜冲水喝,祛寒祛湿的同时,还能滋养脾胃。
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除此之外,在大暑前后,苏州人的习俗还有很多。例如六月廿四日,苏州民间有祀灶的习俗,俗称“谢灶”。每到那天,家家户户都要用米粉做成“谢灶团子”斋祭灶神。此外人们还会特意准备四样“谢灶素菜”,用以表达对灶神的敬意和感谢。
大暑至,物丰盈,觅清凉。苏州人用五花八门的方式消暑,用精致的时令美食滋养身心,让每一个夏日都充满了别样的风味。大暑时节的苏州,有暑热,更有那份属于苏州的清雅与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