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后的持续高温,西瓜是市民们离不开的避暑佳品。可除了市面上常见的富硒、特小凤以及麒麟瓜之外,在太湖边的横泾地区,还有一种古法西瓜,那香甜自然的口感依旧停留在很多苏州人的记忆里。昨天(7月26日),记者走进吴中区横泾街道的田间地头,探寻古法西瓜种植的历史和现状。
顾根元是土生土长的横泾本地人,今年已经72岁了。从20岁起,他每年都会利用收小麦和种水稻的农忙时间差,在自家地里用古法种植横泾西瓜。目前,他在苏州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当技术顾问,利用自己超过五十年的农业生产经验,种着约4亩地的古法横泾西瓜。
“小时候,年底12月割完稻子,我们就把田里的土翻起来,让冬天的低温把土壤‘冰松’一下,然后再弄成中间高两边低的垄,用农家猪灰和大粪做肥料,让它们在土里自然发酵。”顾根元介绍,到了天气转暖4月,即“谷雨断霜”后,就可以在地里种下西瓜苗,让它们吃着太湖边的露水长大。
“其实不存在横泾西瓜这样一个品种,当时我们用的瓜苗一般是‘华东26号’和‘解放号’,在镇上就能买到。”顾根元表示,横泾西瓜在苏州口碑好,主要在于种植的方法有所差别。除了采用纯天然的农家肥料,还有很多细节让横泾西瓜长得好、吃起来甜。“比如授粉的时候,农民一般都人工授粉,确保一朵花能结出一个瓜;比如一块地不能连续种西瓜,要休息5年左右;比如在初夏割麦子的时候,要把麦秆留得长一点,这样西瓜藤就有了缠绕攀附的着力点,在西瓜生长初期不容易被风吹得滚来滚去……”谈起古法西瓜,顾根元如数家珍。
古法种出来的瓜,由于成熟期集中在江南梅雨季节,也被当地农人称为梅瓜。这样的瓜和现在市场上的西瓜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瓜皮,偏厚的皮让西瓜从地里采摘后可以储存1个多月。彼时,横泾当地几乎每家每户都会种植半亩地的西瓜,每年能采收1000多斤,在满足自家“吃瓜”需求的同时,还将大量西瓜贩运至苏州市区,获得一些收入。这些皮厚肉甜水分足的西瓜由此被称作横泾西瓜,和烧酒、土猪一起被誉为“横泾三宝”。
记者了解到,和大棚种植的西瓜相比,古法西瓜虽然在口感、营养等方面有优势,但在产量和上市时间等方面有着明显短板——一方面,温暖的大棚让西瓜最早在5月就能成熟,而古法西瓜要在小暑后才能采摘;另一方面,现代种植技术培育的西瓜每亩产量能超过5000斤,是古法种植亩产约3000斤的几乎两倍。因此,在太湖边用古法种植西瓜的农户已经不多了,价格也相对较高,在部分饭店和精品超市中才能见到古法西瓜的身影。
(苏报融媒记者 陆宇其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