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特色农业发展势头正劲,农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和美乡村创建彰显乡村治理成效……近年来,盐城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农村改革重点目标任务,聚焦“小切口”,抓住“问题点”,打好“组合拳”,不折不扣推动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地见效,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徐双龙是响水县南河镇上王村的西兰花种植大户,今年秋季计划种植300多亩西兰花。时值西兰花苗定植期,徐双龙进行管护的频次也提高不少,但相较于以前,他感觉“照顾”这300多亩土地并不太费劲。“现在都是高标准农田,农业管护机具可以完成整地松土、疏通沟渠,加施基肥也可以借助无人机实现。”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新时代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盐城市坚持管理技术全覆盖、防灾减灾抓主动、服务指导不缺位,扩展耕作空间,也有效提升地力。截至目前,盐城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029万亩,在耕地内的高标准农田878.7万亩。同时,全面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示范,引导村集体将连片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全市规模经营比重达69.5%。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盐城市还克服低温冻害、病虫害等多重挑战,夏粮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总产预计52亿斤以上,创历史新高,为连续十年粮食总产超140亿斤打下坚实基础。
“技”高一筹绘“丰”景,推进粮食安全生产、丰产丰收,离不开科技支撑。盐城市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重要位置,通过推进西伏河农创中心规划建设、与省农垦集团、扬州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系列举措,聚焦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推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壮大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青砖白墙、梨果飘香、河水潺潺……走进大丰区恒北村,一幅清新宜人的乡村美景图尽收眼底。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盐城市召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推进会,片区化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完善“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和3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片区规划,制定3个省级示范片区资金平衡方案,95个行政村获评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季度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常态化服务指导,高标准推进户厕改造,170个整村推进省民生实事项目已完成104个、完成率61.18%。
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让乡村的美丽更有底气。这也是盐城市走出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特色路径。
近年来,盐城市抓住“特色”这个牛鼻子,以村镇为区域,培育一批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业态类型丰富、创新创业活跃、综合实力强的村镇,通过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和主打产品,完善产业链条,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激发乡村活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据悉,截至6月底,全市农业全产业链开票销售256.97亿元,海洋生物产业链建设入选全省农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典型案例,入选农业产业强镇1个、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企业1个。乡村休闲旅游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增长较快,休闲农业综合收入139.49亿元、同比增长6.2%;农业电商销售额128亿元、同比增长6.3%。新签约亿元以上农业项目70个、计划总投资242.29亿元,其中深加工项目41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7个、计划总投资44.57亿元,其中深加工项目19个;新竣工亿元以上招商项目1个、完成投资1亿元。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锚定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全面扬长农业禀赋优势,加快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提升,引领农业由“大”向“强”全面突破,为全市勇当“碳路先锋”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