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至8月20日,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含南禅寺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达622万人次,而在街区获得1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后,南长街即将步入2.0时代;无锡博物院全面取消预约参观制以来,今年7月参观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万多,社教活动品质提升,场场爆满;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该市共有29件作品入选,其中,进京作品3件,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当下,无锡正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全面提升城市文化“锡引力”,让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面对全会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无锡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新时代无锡文化强市建设、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推动非遗创新,拓展传播方式
8月9-11日,惠山泥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邀参加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2024年江苏国际服务贸易展览会。无锡惠山泥人厂精心准备,携带各类惠山泥人粗货、手捏戏文细货及惠山泥人全新周边衍生产品,向世界展现惠山泥人的独特魅力。近年来,该市加快非遗与旅游、文创、电商等产业的深度融合,鼓励非遗走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探索非遗的跨界融合,一个个非遗项目正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宜兴紫砂借助江苏卓易等龙头企业带动,整体销售规模超200亿元;无锡精微绣年销售额129万元,同比增长50%;江阴市中医类非遗和周边衍生产业规模近4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该市非遗及周边产业销售规模达250亿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出“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该市自启动《无锡市“百匠千品”非遗传承创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来,不断创新非遗传承发展模式和机制,惠山泥人等非遗项目积极创新求变、大胆跨界融合、实现产业联动,锻造出传统文化的品牌价值。两个多月前,年过六旬的无锡精微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红育开出视频号。近日,赵红育更带领其大师工作室的成员们拍起了微短剧《锡绣》。“非遗需要进入现代生活,也要适应时代变化,我们正在探索通过多种方式扩大锡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赵红育看来,非遗要想“出圈”,必须要创新传播手段,其工作室也在尝试运用短视频、直播等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无锡非遗魅力。
无锡正加快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无锡各大景区,非遗体验被植入了“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该市还推出了“运河水弄堂非遗特色休闲游”等8条“乐游无锡”非遗旅游线路,串联起120个传承传习点、涉及168个非遗项目,带给市民游客更有“文化味”的文旅体验。“我们将继续探索非遗多元化发展道路,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无锡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无锡正深入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不断拓展融合范围,推动非遗有机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等,让非遗全方位走进百姓生活。
提升公共服务,创新产品供给
为期两个月的第五届无锡文化场馆月即将画上句号。本届场馆月以“百馆千场·文化润城”为主题,无锡市、区级场馆紧密协作,共计举行了七百余场活动,涵盖惠民演出、公益讲座、专题展览、非遗体验、游园打卡等内容,凸显地方文化特色,服务不同受众群体,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知名文化场馆活动品牌。“第一次夜游博物馆和图书馆,舒适度一流,活动一流,感觉棒极了。”市民蔡女士告诉记者,这个暑期,她和女儿到无锡各个场馆集章打卡,各场馆丰富有趣的活动让母女二人收获满满。
8月,无锡城市市集品牌“西水市集”亮相无锡博物院,各色手作摊位、文化体验活动及文艺演出,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西水市集’搬进场馆,与我们的社教活动进行了融合,有效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与体验感。”无锡博物院院长荣骏炎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锡博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近年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整合社会力量,与学校、院团合作,并且探索实施“锡博英才行动”,鼓励更多优秀人才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为公众带来了全新的博物馆打开方式。如今,人们在锡博不仅能看展览、听讲座,还能看演出、夜游,参加高品质、多元化的活动。
为了活化利用馆藏,讲好无锡故事,荣骏炎介绍,近年来,锡博策划推出了“来试人间第二泉——惠山茶会人文主题特展”“清如——杨令茀的书画世界”“云山柳岸——书画中的江南风物”“江河辉映——中原与江南青铜时代考古文物展”“掇菁撷华——无锡历代名家书画精品展”等精品展览,屡获奖项。“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尝试‘博物馆+’的更多可能,打造复合型的文化空间。”荣骏炎说。
夯实人才基础,加强文物保护
不久前,记者报道了无锡有支“女子考古队”引发广泛关注。最近,这支“女子考古队”受邀走进演播室,她们的故事感动了众人。“我们又启动了新一轮的专业人才岗位招聘,都是事业编,咨询电话很多,不少专业人才对我们单位、对无锡充满了向往。”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刘宝山表示,这些要求十分契合无锡市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文物保护任务繁重,专业人才紧缺,在无锡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无锡前后三次公开招聘文物保护和考古专业人才,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有了人才保障,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机构和制度。“全会指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这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刘宝山说。
眼下,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稳步推进,无锡市四普工作已全面转入实地调查阶段。“无锡正着力构建大保护格局,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锡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点多面广,涉及领域和部门众多,需要在保护、督察、监管上加强统一、统筹、协调,形成保护和监管的合力,从而加强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有效促进各类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
坚持讴歌时代,打造文艺精品
近年来,无锡文艺创作紧扣时代脉搏,以人民为中心,为时代精神赋形,为人民大众而歌,诞生了一批精品力作。“坚持出新品、出精品、出新人,才能真正实现文艺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无锡市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无锡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全面统筹全市各类文艺精品创作规划,分门别类实施精品工程,设立“文艺名家工作室”,助力艺术生产,勇攀文艺高峰。
近日,中国作家协会公布了2024年新会员名单,无锡3人入选。“这三位有两位是‘80后’,还有一位张梦桐1995年出生,她也是目前无锡作家队伍中最年轻的中国作协会员。”无锡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曹建平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无锡市作协一直围绕出作品、出人才发力,无锡作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提高文学创作质量。近年来,无锡文学创作成果丰硕,无锡作家关注现实、书写时代、努力传播地域文化,频频收获各类专业奖项。无锡市作协也高度关注青年作家的成长,成立了青年和网络文学分会。
据介绍,为了进一步拓宽无锡文学的传播途径,无锡市作协在继续与本地媒体合作推出“江南·文学之声”作家客厅系列短视频的基础上,还将与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合作,筹建无锡文学专题展藏馆,目前,首批获得省级文学奖以上的无锡作家代表作品已入藏该馆。(张月、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