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到2日,江苏召开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
如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抓好改革任务推进落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成效,勇挑大梁,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这次全会围绕这个重大命题“作答”,是一个“改革的会议”。
在会上,笔者深切感受到,这个“改革的会议”开出了不一般的“新意”。
“最长”与“最短”
有心人会发现,这次会议是江苏近年来省委全会中会期“最长”的一次,安排了两天,以往一般为一天。而省委书记的讲话却为历次全会“最短”。讲话回顾今年以来省委常委会工作简明扼要,对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作的五个方面部署高度凝练,讲话时间只有不到40分钟。
省委书记的讲话大幅压减,正是省委转文风、改作风的一个具体体现。那么,“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哪儿了?
笔者在会上留意到,与会同志发言的时间更充裕了,交流讨论更充分、更有质量了。在几个小组听会时,笔者统计了一下,每个人发言时间都至少有15分钟左右。大家聚焦全会主题,发言中既有观点思路,也有具体举措,既谈成绩,更摆出问题,纷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就如何把改革任务落地落实畅所欲言。发言者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互动和共鸣。
透过“最长”和“最短”,笔者深感,讨论和审议的过程,真正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混合”与“融合”
笔者还注意到,这次全会首次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混合编为4个组,而以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都是各自分别编组。
与会同志对此反响热烈,认为编组变化的背后,是省委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是更好地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的鲜明导向。
笔者在会上看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代表坐在一起、谈在一起、想在一起,更谋划着干在一起。大家商讨开展常态化的交流合作,共同为打通产学研融通创新堵点卡点想点子、做实事。一些代表还借此机会开起了“现场推介会”,互相发出“合作邀约”。
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谢正义表示,要推动省属企业与省内名校、大所对接,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组建创新联合体,合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党委书记郭际航说,要加强产学研开放协同,加强与高校、企业协同创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南京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张利民向与会的企业界代表“喊话”,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打造高校创新集聚区。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职工董事、工会主席丁海东向高校科研院所发出倡议,共同携手将技术成果加快转化成生产力。江苏核电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毅希望能与更多科研院所合作,让核能利用多元化。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赵方臣建议,从行业角度组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打通各自的信息壁垒。
“混合”,增进了共识、形成了共鸣,进一步激发出“融合”的潜能,碰撞出改革的“火花”。
“加法”与“减法”
这次提交省委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江苏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决定》,得到与会同志的高度评价,可以说,这是江苏实实在在的“施工图”。
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决定》是怎样出炉的?
笔者从会上了解到,文件起草的过程中,省委深改委成员在全面学习领会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集中围绕15个专题开展了深入调研和交流研讨,省委还通过江苏发展高层论坛、专题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等广泛听取意见。决定稿初稿形成后,分两轮征求了39个省级部门和各设区市的意见。
笔者还从文件起草组了解到,省委《决定》在严格对标对表中央《决定》的前提下,着重做好“加减法”。
减法,就是不写一般性改革举措,不写形势背景、重要意义、主要原则等内容,开门见山,往下落一个层次,这也贯彻了中办、国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中的文件起草要求。
加法,就是围绕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中强调的重大事项,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引导全省上下率先突破那些中央要求江苏试点先行、江苏发展最为紧迫、具有牵引性意义的改革事项。笔者注意到,江苏人耳熟能详的“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1+3”重点功能区等等,在《决定》中都是独立成段,作了集成式改革安排。其中,对13个设区市的改革重点也作了明确,这在分组讨论时引起大家的持续热议。
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决定》体现了在学习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上的坚决态度、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继续走在前列的责任担当,必将引领全省上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