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淮安援藏口述史·雪域青春”融媒报道组在西藏的寻访报道进入第九天。在报道组的组织下,有过三年援藏工作经历的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教师王笃田,得以在时隔整整两年后,再次来到西藏,回到拉萨,与报道组相会于自己亲手参与筹建、倾注了三年心血的援藏工作地——西藏技师学院。
“出发前夜,一夜无眠。”置身西藏技师学院校门口,看着不远处的拉萨河,王笃田难掩内心的激动,记忆的阀门也就此缓缓打开。
“西藏技师学院建成之前,这里是一片荒滩。”王笃田一边回忆,一边指引报道组进入校区。说话间,西藏技师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新光正一路小跑,迎面而来。
时隔两年,老友重逢,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张新光不禁热泪盈眶。在招呼报道组的间隙,张新光不断地夸赞王笃田援藏三年对西藏技师学院从无到有作出的贡献,称王笃田是“大功臣。”
“我记得我是2019年5月打的申请报告,6月份正式来到西藏,被安排在西藏技师学院帮助工作。”王笃田说,那时候的西藏技师学院正处在筹备阶段,既没有教师,也没有学生,甚至连临时校区都没有,只有一个校名。
“一点没错,完全是从零起步。”张新光感慨,一晃几年过去,正是像王笃田一样的援藏教师一批又一批接力帮扶,西藏技师学院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崭新的面貌,成为拉萨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群。
“短短两年,变化真大!”走在风景如画的校园,王笃田既倍感欣慰,又充满自豪。他依然清楚地记得,援藏期间,自己被分派在学校的教务处,承担的工作涉及教学、管理、基建等多个方面。
“你的工作激情最让我佩服,原本只是一年半的援藏期,你又申请延期了一年半,主动挑起了智能制造产业系主任的担子,真正是舍小家为大家。”张新光对此记忆犹新,感动不已。他高兴地告诉王笃田:“你们的付出没有白费,西藏技师学院现如今的在校生超3000人,首届毕业生实现了100%就业,而且都是高级工。”
提起智能制造产业系,王笃田兴致勃勃:“走,再去看看,看看我曾经奋斗过的办公室。”话音刚落,他已快步朝前,直奔熟路。
“当时我就坐在这,刘海升老师坐在那,我们一起负责系里相关工作。”王笃田正向报道组回忆,身边文件柜上的一座金色奖杯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小心翼翼地拿起奖杯,笑着说:“这是在学校首届田径运动会上,我们拿到的荣誉,团体第三名,那天的阳光真毒,把我都晒秃噜皮了。”
听闻老同事归来,现任智能技术产业系主任刘海升火速赶来相会并陪着王笃田到实训楼,叙说旧时光,畅谈新变化。
无人机装调实训室、力学室、无人机模拟飞行实训室、金属3D打印实训室、电梯实训室、光伏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在实践实训方面,西藏技师学院的硬件配套如今已是应有尽有。王笃田看在眼里,喜在眉梢。
“现在看到的这些实训室,可都是按照您当时拿出的规划进行设计建设的,我们没敢做任何调整。”刘海升开玩笑说,“您是专家,专家的规划那必须严格付诸实际。”
在机电一体化实训室,刘海升告诉王笃田一个好消息:“今年5月,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我们的学生夺得了电工比赛项目的优胜奖。”而这也是西藏技师学院机电系学生首次在全国一类比赛中获奖。
欣闻捷报,看着眼前正在进行实训的学生,王笃田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走到学生们中间,告诉孩子们:“技能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尤其是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人才,在西藏前景广阔,大家把专业技能学扎实,将来一定可以大有作为。”
学生,是王笃田放不下的牵挂。
与王笃田有过共事之缘的徐双兵,现任西藏技师学院党政办主任。此次重逢在校园,徐双兵提起了王笃田的一个特殊身份——“王爸爸”。
“在我们当地,在学校,哪个老师对孩子们好,照管上无微不至,孩子们都会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管这个老师叫爸爸或妈妈。”徐双兵告诉报道组,“王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好老师,也是孩子们尊敬的‘王爸爸’。”
在这些孩子们当中,2019级机电班学生阿姆迪尤其想念“王爸爸”。此次王笃田重回西藏技师学院,得知消息的阿姆迪一直处在兴奋状态,说啥也要和“王爸爸”见上一面。
“现在工作怎么样?家里还好吧?和其他同学有联系吗?”如愿见面,话匣子一打开,师生二人就热络地聊起来。
“王爸爸”对自己的关心关爱和帮助,阿姆迪铭记在心。阿姆迪说,“王爸爸”对学生的关心,不只是在“王爸爸”援藏期间,援藏工作结束回到淮安之后,“王爸爸”的关爱依然在继续,“半个月前,他还给我提供了很多有关就业方面的指导。”
临别时分,夕阳西下。走出西藏技师学院校门的王笃田,一步三回头,恋恋难舍。这份难舍,既关乎青春留下的印记,也是每一个援藏工作者才能体会的心境吧。
监 制:张建闯 董 蔚 刘 葆 张 林
策 划:杜勇清 蒋 耀 杨 飞
统 筹:李 昱
文 字:刘 权
视 频:陈大铭
图 片:赵启瑞
海 报:李海娇
手 绘:金 鑫
编 辑:管 艳
责 编:白留伟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
责任编辑 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