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的城市空间,昆山正创造着无限可能,再次领跑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20连冠,何以昆山?
昆山连获3个全国第一:
全国首个GDP破5000亿元县级市。
全国首个规上工业总产值超万亿元县级市。
全国首个进出口总额破千亿美元县级市。
高手过招,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数据,还有经济发展、创新活力、发展潜力、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等方方面面。在有限的时间和城市空间里,昆山正创造着无限可能。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昆山自费创办开发区40周年,是昆山撤县设市35周年,同时,昆山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首位也已连续20年。75年,40年,35年,20年,这些年,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总有一种信念鼓舞人心,总有一种精神时常让我们泪流满面。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在中国大地上,浓墨重彩,日新月异。
诸多感动,源自昆山。
“路”在昆山,恋上全球
昆山,931平方公里的面积,460家规上电子信息企业卡位入链、同频共振,正向着万亿级产业规模迈进。
这条链的成长,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昆山曾是苏州地区下辖各县区中经济最落后的“小六子”。昆山从零起步,“自费”创办了开发区,自此开始“逆袭”,走出一条闻名全国的“昆山之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台商投资热”不断升温,昆山抢抓台湾信息产业向大陆转移的机遇。
没基础,没人才更没经验,昆山开发区招商人员运用最简单的笨办法,把一台笔记本电脑拆开,紧盯其中主要零部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招商,进而招来了一条完整电子信息产业链。
昆山人不仅会围绕产业链做强产业链,更会围绕产业链部署服务链。2022年,为帮助电子信息企业复工复产,昆山绘制产业链协同复工树状图,梳理出365家一级供应商、1000多家配套商,全力打通产业链复工复产堵点。
正所谓“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产业亦是如此。昆山人深知,仅凭一条产业链,发展得再完整,也无法支撑起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厦。为此,昆山另辟蹊径,把以咖啡产业为特色的高端食品产业作为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重要支撑。
昆山人不会种咖啡,但会造咖啡。当前,全国首个专业化、标准化的咖啡生豆仓——昆山亚太咖啡生豆分拨中心正在加紧建设,该分拨中心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丰富昆山咖啡产业链功能内涵,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咖啡生豆高标仓储、物流通关、加工烘焙等平台级供应链服务。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沈篪曾评价:昆山充满魅力和魔力,硬是“无中生有”形成了咖啡全产业链,被誉为中国的“咖啡硅谷”。
看似“无中生有”,实则有迹可循。昆山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完备的产业体系、便利的贸易流通……据统计,目前,昆山集聚了全球30多家咖啡头部企业,涵盖了全中国近60%的生豆进口量、60%以上的生豆烘焙,已形成千亿级全产业链生态。
全力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昆山兼顾产业的“未来”和“既有”,着眼“全球一盘棋”,聚焦当前“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继续勇闯“无人区”、逐梦“真空层”。
8月18日上午,昆山城市航站楼—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空空联运”顺利完成首航,成为全国首家开通跨省“空空联运”项目的城市航站楼。
低空经济蕴藏着打造新场景、新业态、新动能的巨大潜力。昆山市发展改革委产业科科长刘洋介绍,4年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昆山初步形成了“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的低空经济产业链。
“一个区域要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生态。”今年,昆山提出系统构筑“4-1050”体系,低空经济就是重点打造的10条优势产业链之一。昆山将围绕“低空经济发展先行军、长三角低空飞行器先进制造中心”目标定位,实施“十个一”具体举措,牵引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城”就昆山,成在无界
何以为“城”?
汉语释义:“城,所以盛民也。”
昆山北不靠长江,西不临太湖。改革开放前,昆山的工业经济沾不到长江码头的光,农业发展也用不上太湖的水,一度籍籍无名。
然而,昆山东邻上海,西依苏州,是沪苏必经之路,地铁、高铁、毗邻公交更是“串”起“同城”生活。打破城市边界,“山海协作”“问海借力”一直都是昆山发展的“关键词”。
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昆山加快实施“东接、西融、北联、南协”区域联动发展策略,做深做透“左右逢源、南北贯通”文章,积极打造区域一体发展的县域示范。
区域“无界融合”,资源加速流动,教育、医疗、人才、就业等全方位联通,昆山“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壁垒”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成果不断上新、精彩连连。
在这个土地面积不足全国万分之一的城市,集聚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万个外资项目;2022年,以209.25万常住人口成功跻身“大城市”行列;2024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
车多、人多、企业多,有限的空间、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资源,城市“魔方”如何高效转动、科学铺排?昆山在坚持规划先行、规划引领基础上,“螺蛳壳里做道场”精心雕琢、精巧构思。
早在2009年,昆山就正式确立“大城市、现代化、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坚持全市域通盘谋划,城乡一体布局,改变“单中心”县城模式,规划多中心城市体系,产镇融合发展。
在城市东部,依托夏驾河科创走廊、北中环科创带等,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在城市西部,集聚昆山杜克大学、昆山工研院、清华科技园、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深时数字地球研究中心等高校院所,建设“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昆山南站地区是“虹桥北向拓展带”桥头堡,建设站城一体、商务汇聚的“城市门户”。
城市有“大脑”,治理才能更“聪明”。昆山不断解锁“智治”新模式,在全国县域范围内率先建设公共智慧底座,并开发了一批“切口小、方法巧、效果灵”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处处相连、物物互通、事事网办”的智能化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
城市界面不断更新,功能不断完善,见证着昆山发展速度,也大大提升城市“幸福指数”。
近期,巴城镇梧桐社区300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全新“亮相”。市民驿站、图书室、活动室、家庭医生工作室、瑜伽室、心理咨询室、调解室等一应俱全。周边10余万职工可以随时到这里办事、休闲、娱乐。
梧桐社区是昆山2023年成立的首个集宿区社区,如今,所辖区域有了一个温馨诗意的新名字——梧桐小城。
梧桐小城规划建设面积4.4平方公里,正在打造层次分明、功能明晰、优势互补的国际化“产城人”融合的“最美窗口”。这一方“窗”,是巴城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的城市新空间,更是昆山十镇,镇镇强悍的缩影。
在中国百强镇名单中,昆山多镇上榜。其中,玉山镇位列第一,并有“县域经济看昆山,镇域经济看玉山”之说。
如今的昆山,巴城镇和高新区共建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经济强镇周市、陆家和开发区共建东部副中心,特色小城镇张浦、千灯聚力吴淞江两岸城市有机更新,南部的周庄、锦溪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南部滨湖副中心,塑造江南文化样板区……镇镇有特色,强强再联合,昆山镇域发展“热辣滚烫”。
以城为鉴,可资未来。20载,昆山,正青春,再出发!
家住昆山,佳期梦圆
人才兴,城市兴。
2012年,不安于现状的台胞赵宜泰从一家台企辞职,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台湾青年一起创业,在花桥租了一间大约100平方米的办公室,成立玛冀电子有限公司,开启了逐梦之旅。如今,公司规模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如今的500多人,年营业收入由2013年的43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4亿元,今年预计将增长到5亿元。
“昆山这片创新创业沃土的滋养,让我们的创业梦成为现实。政府部门像娘家一样,提供上门服务,让我们安心发展。”赵宜泰说,未来他将扎根于此。
如今,越来越多像赵宜泰这样的台湾青年选择在昆山创业工作,成就梦想。在昆山的10万台商台胞中,18至45岁的台湾青年约占40%,逐步成为昆台融合发展的主力军。为全方位支持台青创业就业,昆山实施《关于打造台湾同胞就业创业“首选地”的若干措施》,从就业、创业、实习、研修、生活、共享六个方面给予支持,同时还建设台胞台企一站式服务中心,对台胞特别是台青给予更多帮助。
昆山还承担“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两项国家级试点,逐步形成集教育培训、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于一体的新农人培育体系。一批批昆山职业农民正努力通过技术实现“致富梦”。
眼下正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50岁的邹建星每天都要登录手机客户端,利用大数据查看监测蟹塘水温、水质、溶氧率等参数。经过培训后,只有初中学历的邹建星成为昆山市首批新型职业农民。为了提升专业能力,邹建星还免费入读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大专班。
经过几年努力,邹建星的渔业园区已成为昆山市首屈一指的水产行业标杆,年营收500多万元,被认定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昆山是一个有梦想的城市,也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城市。20年来,昆山厚植技能人才成才沃土,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让更多劳动者走上技能就业、技能成才之路。昆山还对优秀高技能人才给予相应津贴,为其提供安家落户、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服务,让他们在昆山这片土地上,像千里马一样竞相驰骋,与昆山共同成长。
2011年10月,怀揣梦想的刘永杰来到昆山,凭着精湛的技术,累计获得4项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在国家级杂志发表技术论文5篇,先后获“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苏州市首席技师工作室领办人”等荣誉,并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在昆山,我通过专升本拿到本科学历,获评‘昆山市企业首席技师’后,每年政府都有补贴。孩子也通过高技能人才子女入学绿色通道进入公办学校读书。”刘永杰告诉记者,2019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昆山花桥买了房子,实现了安家梦。
(昆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左宝昌陈佩华张田段晓芳李艳张淏铭马康洋苏报记者高岩杨天笑朱新国占长孙周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