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2024年08月30日 第18版
8月23日晚八点,夜幕降临,在华山路与吴思巷路交汇处,吴思园口袋公园映入眼帘,来此锻炼和休闲娱乐的居民络绎不绝。家住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东浜社区东浜新苑南区24幢的张建良,正陪着小孙子在公园里玩摇摇马,“这里改建成口袋公园后,能遛弯、能停车,我们经常来这边玩,真的蛮好!”
“原来这里是苏州利诚纺织厂原址,拆迁之后盖成住宅楼遗留下一块‘边角地’。”东浜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周志强翻出一张20年前的老照片说道,共同推动这一“边角地”变“便民地”的密码,除了社区积极参与推进规划、建设之外,也离不开居民自治这股力量。
“两年前,有居民反映这片闲置的大片空地绿化单调,停车不方便,街道正大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我们也鼓励居民来提意见。”周志强说,社区积极考虑居民停车等需求,同时也保留水杉树等原来风貌,并联动综合行政执法等多部门,一起把这里改造成了休憩娱乐、体育健身、配置B+R停车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吴思园口袋公园。
让周志强感到自豪的是,这些年来,通过居民们的共同努力,发生改变的不仅是吴思园。于2006年7月挂牌成立的东浜社区,是一个由动迁、商品房小区组成的混合型社区,人口结构复杂,再加上动迁小区建成时间较早,小区停车无序、电瓶车充电困难、生活污水处理等问题渐渐凸显,居民的诉求抱怨越积越多。
问题复杂多元,但是社区人手有限,怎么办?“小区的事儿说到底是居民自己的事儿,最重要的是发动居民一起参与治理。”在社区工作至今的居委会委员植永昌回忆,他们从转变居民思想入手,发动社工、党员代表以及楼道长挨家挨户地宣传安全消防知识与卫生知识等,给居民做思想工作。“当时杂物堆积的情况很严重,我们上门征集意见、了解他们诉求,打消他们的疑虑,最后社区联合物业公司帮居民清理了废弃杂物。”
2017年东浜新苑老旧小区改造,是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一个转折点。社区动员退休老干部、党员、居民代表成立业委会,成为居民参与治理的重要渠道,也成为居民与物业、社区沟通的桥梁。社区共治共享离不开居民间的带动作用,而东浜社区业委会的退休老干部、党员、居民代表便是起带头示范作用的主心骨。
“我们小区每平方两毛的物业费,物业所能提供的服务有限。为此,我们通过走访北区37幢楼的所有居民,再采取居民实名表决的方式确定小区整治方案。”东浜新苑北区业委会主任黄玉坤介绍,业委会把居民的一手意见统一收集起来,了解到北区居民最关心的三大诉求:停车难、充电难、绿化差。
明确问题,精准施策。在社区的帮助下,黄玉坤带着业委会其他6名成员与第三方公司对接,反复开协商会、亲自盯工程等,顺利解决了小区车位改造分配、自行车充电棚增加、飞线整治等问题。
东浜新苑南区业委会主任周建华也深有感触,“通过业委会,办成了不少事。此前不止一户居民反映自家厨房主水管漏水,通过业委会商议,并上门征求大家意见,选择了‘一幢楼安装一个总管’的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此外,业委会参照居民反映的绿化杂乱、缺株少苗等问题,联合相关部门重新做了绿化规划方案。“现在,南区花树品种统一是桂花树,开花时候别提多香了。”周建华自豪地说道。
随着环境一同提升的,还有居民的志愿服务意识。“之前,居民对于小区的大事小情鲜有站出来积极倡导、主动行动的。”在社区工作18年的居委会委员毛火男说,在业委会带头下,居民的自主服务意识也在逐渐增强。现在,社区活跃着“红心耀东浜”党员先锋队、“银龄五老”服务队、睦邻调解服务队、环境整治志愿队等1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更多居民也自发参与进来,为大家提供多元服务。
“小区里小轿车、电瓶车都停放有序,道路旁各色植物还搭配得错落有致,出门就是口袋公园。”提起社区的变化,毛火男用了“天翻地覆”四个字来形容。社区如今还有了图书馆、书场等,居民每天下午都可以来书场听评弹,140个位置几乎天天都能坐满。
“生活真的大变样了,从村里搬到居民楼里,老邻居还在同一个小区,菜场、幼儿园、小公园一应俱全,环境还越来越好,幸福感足足的!”在东浜新苑住了整20年的居民卢政敏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