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吴春霞
低空经济能否“起飞”?空域资源是关键,其开放度、利用率直接影响低空经济发展。记者近日从我市出台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了解到,至2026年,南京将开通120条以上低空航线,力争划设1500平方公里以上空域。目前,南京市交通部门正在开展第三轮需求调研,在征集全市各企事业单位低空需求的同时指导涉航单位划设低空空域和航线,“定制”一份南京低空空域地图。
场景分类,一机多检实现资源共享
当飞行指令下达,一架无人机从10公里外南京海事局龙潭海巡执法大队起飞,开始对辖区进行常态化巡检。
低空经济产品展示。
无人机“飞一飞”,飞出城市管理新场景。近年来,我市持续拓展低空应用场景,无人机在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同时,也在政府端巡查巡检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无人机的加持下,公路、水上等城市日常监管变得更加轻松高效,城市管理智慧化精细化水平也得到有力提升。
记者了解到,我市交通部门正在开展全市低空空域和航线需求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通过指导涉航单位合理上报相关需求,为空域和航线划设做准备。“在指导政府端上报需求时我们提出按场景分类,例如,在城市道路巡检场景中,他们需要通过无人机获取的数据以及巡检路线和巡检区域等,结合日常工作场景所需进行上报。”市交通运输局航空处相关负责人马伟东介绍,征集和汇总全市的需求后,将形成一个分类划设的指导意见,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空域和航线的综合规划。
谈到未来的场景规划,马伟东介绍,虽然政府端的应用场景有所不同,但在特定区域内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场景,比如长江上每天有数十条航线在飞,有海事部门巡检,也有生态、环保部门的监管,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进行资源整合,“既然都是在长江上飞,能否让一架无人机去飞,将数据采集回来再通过AI智能推送给相关部门,实现‘一机多检,资源共享’。这样既能满足相关部门日常高频率、多场景的动态巡检需求,也能减少多条航线多架无人机同时运行可能带来的安全性。”
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在空域和航线划设后,也可以政府端为切入口,继续深化和拓展低空经济应用空间,同时带动商业端应用空间创新以及“行业+航空”应用空间的推广,共同构筑起低空经济的多元化应用格局,激发低空经济市场活力。
区域划分,最大化实现低空经济效益
在低空经济发展中,注重区域协同,实现低空经济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广泛融合性至关重要。
8月中旬,市交通运输局将相关政务服务部门及低空经济相关的单位召集到一起,召开了一场全市低空空域航线需求调研会。会上介绍了南京低空经济发展建设的大体框架和构思,同时对低空空域和航线规划的相关要求进行了宣贯,其中重点强调的是各区域要紧密结合区域内的经济形势,合理科学规划空域和航线。
住在江心洲地铁站附近,如果想喝一杯来自河西华采天地的奶茶,至少需要40分钟。再加之需要绕行内环南线跨江,到了饭点繁忙时,实际配送时间常常要超过一个小时。过高的时间成本,也让骑手难以接单。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江心洲区域这一配送痛点问题,在南京交通部门的指导下,中通快递将于近期在江心洲区域开通跨江物流配送航线。届时,外卖骑手可以将华采天地的外卖配送至设置在棉花堤渡口的集中点,再通过无人机将外卖送到江心洲的集中分发点,最后送到顾客手中。
“空域像道路资源一样,只有合理规划路线后,才能实现资源共享,有序飞行。”马伟东介绍,各区对区域内低空发展的需求是最了解的,例如空域在哪划设、需要什么样的航线才能最大化激发市场活力。因此低空空域和航线规划要做到空地协同规划,将空域资源和低空需求高效衔接起来。如果没有协同规划,未来将会对低空经济的商业化规模有很大的限制。
资源整合,构建空地一体化立体交通网络
今年上半年出台的《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提到,要推进空中交通协同管理,建立省、市、区融合的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机制,统筹管理和利用全市低空空域资源,优化低空飞行活动申报流程和服务保障。
“不论是按场景分类还是以区域划分,空域规划的需求调研最终目的是形成全市低空一张网,统筹收集后对低空资源进行整合,连点成线,连线成网,通过空中走廊和连廊的形式,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资源进行嫁接,像铁路一样形成点对点直达,高效通行。”马伟东表示,通过划设这样一张低空空域和航线规划图,可以更清楚地指明哪儿能飞?哪儿不能飞?也可以让更多想要发展低空产业的企业了解南京的空域资源和航线。
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实际的空域和航线的规划中,要建立空域思维,不能只强调开辟航线,要从整个低空空域规划布局,要强调低空场景应用。另外,低空空域规划与地面交通设计的“平面图”不同,它需要有更高智联能力的后台,以满足“立体”运营需求,如在低空智联基础设施体系中可提前布局各种类型起降点;建立服务无人机飞行、空天地全覆盖的通信设施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和安全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