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桂花季,太湖边的窑上花果蜜饯厂成了网红,全国各地都有顾客慕名而来购买他们的糖桂花,厂里每天都能卖出近200瓶糖桂花。这份“甜蜜事业”的背后,是8位老人的坚守。而这家老牌蜜饯厂自1983年以来,坚持41年制作古法糖桂花,让窑上桂花的名气越来越大。
最大83岁,最小59岁
8位老人守着老牌蜜饯厂
走进窑上花果蜜饯厂,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桂花香。厂里8位老人,年纪最大的83岁,最小的59岁,他们是这家小厂的“甜蜜守护者”。自1983年建厂以来,这家老牌蜜饯厂已经走过了41个春秋。
83岁的王元伯是蜜饯厂的法定代表人,他精神矍铄,每年桂花季都亲自参与制作糖桂花。他说:“做糖桂花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的使命。我这一辈子都在做这件事,希望把这份手艺传承下去。”他的双手布满老茧,见证了岁月的磨砺和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这些老人中,有的负责采摘桂花,有的负责制作梅酱,有的负责糖桂花的腌制。62岁的沈凤仙笑着说:“我们在一起工作了几十年,彼此就像家人一样。”他们坚持采用古法制作糖桂花,从选料、清洗、腌制到装瓶,每一步都精益求精。
窑上村盛产桂花,是中国五大桂花产地之一。而光福的梅子制成的梅酱,是糖桂花的“灵魂”之一。老人们将梅酱放入桂花中腌制,既能防止桂花发黑,又能保持独特的口感。正是这种对传统工艺的坚守,让他们的糖桂花声名远播。
多年来,他们的糖桂花不仅在苏州广受欢迎,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顾客前来购买。每到桂花季节,厂里都会迎来大量的订单,产品供不应求。“看到大家喜欢我们的糖桂花,我们心里特别高兴。”王元伯感慨道。
下午3点下班,同事都是老友
这份工作一点也不内卷
在窑上花果蜜饯厂,老人们的工作节奏舒适而有序。每天早上8点,他们准时开始一天的工作,直到下午3点结束,中间休息一个小时。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生产,又不至于让年迈的身体过度劳累。
工作间里,笑声不断。76岁的王元林是王元伯的弟弟,也在厂里工作。他说:“我们都是老朋友了,在一起工作很开心。大家互相关心,彼此照顾,没有压力。”这样的工作氛围让每个人都感到放松和愉快。
“这里没有竞争,不用像年轻人一样担心被职场淘汰,也不用为了升职加薪而焦虑。”沈凤仙说道。她认为,这样的工作环境是她理想中的。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工作起来效率也更高。
老人们彼此熟知制作流程,合作默契。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我们做的是食品,质量最重要。大家配合得好,才能做出最好的产品。”王元林补充道。
记者注意到,老人们在工作时,脸上始终带着微笑。他们的快乐不仅来自对工作的热爱,更来自同事之间的深厚情谊。“在这个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我们这样的工作氛围确实很难得。”王元林说。
坚守品质,做好产品
让网红经得住时间考验
上世纪90年代,窑上花果蜜饯厂曾经面临资金短缺、销路狭窄的困境。但他们没有放弃,而是选择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他们走出光福,带着产品到各地去推广。“那段时间虽然艰苦,但我们从未想过放弃。”王元伯回忆道。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窑上花果蜜饯厂的糖桂花成为网红产品,每天都有大量订单涌入,产品供不应求。面对走红,老人们依然保持着初心,坚持做好产品。
“网红产品也需要有硬实力,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王元伯表示,“我们要继续坚守品质,让大家吃得放心。”他们坚持选用最好的原料,采用古法制作。
为了保证质量,老人们在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每年5月,青梅上市时,他们忙着收购青梅,挑选品质最佳的青梅,以保证青梅酱的制作;10月,鲜桂盛开,采摘下鲜桂花后,要历经清洗、腌制、翻缸、再腌制之后,才可加工成糖桂花。
面对未来,王元伯和他的伙伴们充满信心。“我们会一直做下去,把最好的糖桂花带给大家。”他说道。
他们的坚守和执着,正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和弘扬。(本报记者 朱雪芬 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