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南通市被列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40年来,南通市坚持江海联动开发、内外开放并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20年成功跻身GDP万亿之城,下属区县“七虎”竞逐。面向未来,南通正把沿海发展作为迈向“下一个万亿”的最大增量。为此,人民网推出“南通,向海40年”系列报道,本篇聚焦如东县。
“嗨哈吆,嗨哈吆……”伴随着铿锵有力的渔民号子,季爱新带着十多位村民将捕捞上来的文蛤装上了车。
满载而归的货车沿着滩涂公路行驶,沿途可见一座座高大的风电机组,海风驱动叶片转动,“绿电”源源不断。
南通如东县,东北两面毗邻黄海,海产与“绿电”均拜大海所赐,这也代表着40年来当地靠海吃海的与时俱进。现如今,这个从发展洼地成功逆袭的“千亿县”,正锚定“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的目标全面发力,激发出“如日东升”的奋斗豪情。
当地一家水产食品企业,工人们正在做紫菜深加工。人民网 徐晨曦摄
傍海而立,小特产升级大集群
54岁的季爱新是长沙镇滨海村人,这是一个有着广阔滩涂面积的沿海村。
2002年,滨海村成立了滩涂养殖有限公司,14万亩滩涂划分为三个养殖场,200多户渔民入了股,渔业经验丰富的季爱新被村民们推举为养殖场场长。
“大伙儿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季爱新说,采捕旺季时可日产文蛤30吨,经济效益可观,“每年每户光是分红都不低于6万元。”
滨海村村干部季磊介绍,凭借这种“公司+合作社+渔民”的成熟运营模式,2023年村集体收入超过700万元,村强民富成为可喜的发展现实。
据了解,如东拥有88公里海岸线,7.1万公顷滩涂,由此孕育出鱼、虾、贝、蟹、藻等种类齐全的海产资源。作为其中的代表,如东文蛤和条斑紫菜2014年5月经核准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前者去年出口量达到8000吨,占到全国文蛤出口量的4成;后者养殖面积约6.5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约10亿元。
据如东县紫菜协会会长、紫菜交易市场董事长蔡守清介绍,该县70%以上的条斑紫菜销往日本、美国、韩国等海外市场。在他看来,本世纪初打造的天一紫菜市场是当地紫菜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一环。“正是因为有了市场,才逐渐划分了产品等级,规范了物流包装,投暗标交易的方式也保护了养殖户的利益。”蔡守清说,随着当地紫菜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品的高标准、高品质也赢得了国内外客户长久青睐。
“我们立足海资源,做活土特产,努力将‘小特产’升级为‘大集群’。”如东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秦刚表示,作为“中国条斑紫菜第一县”,该县在良种、良法、良机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突破,下一步将通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增加食品加工和休闲观光等关联产业的比重。
风力母港泊位内,一艘等待发往海南的作业船舶。人民网 徐晨曦摄
耕海图强,打造向海发展先导区
碧海蓝天映衬,白色的风机星罗棋布,是如东沿海的一道风景。
海上环港风电场内155台风机矗立,一台风机平均每天发电1.2万度。江苏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海上环港风电场站长周营说,2009年,公司在如东建设了全国首个潮间带风电试验场,目前在当地建成了环港、凌洋、东凌等3个风电场项目。
就全县而言,如东现已建成32座风电场,并网规模达562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占江苏全省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风电大县”。今年1-9月,当地风电上网电量103.91亿千瓦时,这超出了如东县同期全社会用电总量。
绿色能源,不止风电。如东现有全国最大的海上能源岛、长三角最大的LNG枢纽基地,100MWh重力储能项目今年被列为国家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
“目前,我们形成了以风力发电、风电装备制造为主,包括LNG储销、太阳能、垃圾、生物质发电等在内的多层次、多领域快速协调发展的绿色能源产业格局。”如东县发改委主任于海杰如是说。
小洋口风电母港的建设,是当地耕海图强的一项重要产业布局,其功能涵盖海上风电场的勘测、组件研发、制造、组装、出运、测试和风场运维全产业链。人民网实地采访时在风电母港内看到,九鼎新材生产的长110米、重45吨的风机叶片排成一列整装待运;泊位内,高14米、重349吨的发电机主机已装上船舶,准备发往海南。
据了解,小洋口风电母港正式开港运营5年来,作业船舶超2000艘次,完成吞吐量540余万吨,超过600台套风机组件由母港发出,奔赴全国各大海上风电建设场址。“从海南岛到大连港,从渤海到黄海,母港不仅填补了如东海上风电生产企业建设的需求,也满足了全国多地风电企业的需求。”小洋口风电母港相关负责人钱逖之说,以前风机组件运输周期基本以“周”为单位,风电母港投运后则开始以“天”算,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
如东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邵锋表示,当前,该县充分利用江苏打造海洋强省、南通打造海洋强市的重大机遇,充分认识到“南通下一个万亿在沿海”的现实意义,将继续把向海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最强引擎、最大增量,全力打造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