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南京12月4日电 公共图书馆缺少活力是当下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难点和焦点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
南京江北图书馆在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创新探索“两权分置”改革,在文化、经济、公益等多领域多点开花,取得明显成效。开馆一年来,总流通265万余人次;开展各类活动200余场,线下活动参与超105万人次,剧场服务9500余人次;产业信息服务47300人次,深受群众和企业欢迎。
记者调研发现,南京江北图书馆作为国家级新区的图书馆,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创新,打破“土地场馆公有”“事业单位公营”“完全限定公益”等公共文化设施传统建设管理模式,与国家图书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市场化招标,全馆委托运营,探索出一条图书馆公共服务与文化运营创新融合的新路径,极大激发了公共图书馆的活力,具有启示意义。
(图为南京江北图书馆)
多点开花,创新图书馆服务新业态
南京江北图书馆突破图书馆人员编制的局限性,坚持以需求导向为引领,开展更具灵活性的社会化运营,在文化传播、经济发展、社会公益等领域多点开花。一方面创新书刊外借和图书阅览等传统功能,另一方面拓展特色展览、文化沙龙等文化供给服务;文创售卖、剧场演出等经济服务;下沉基层、阅读推广等公益服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智慧管理、文献共享,创新书刊外借和图书馆阅读等传统功能。南京江北图书馆依托国家图书馆优质文化资源和专业运营团队,在全省率先使用智慧立体分拣系统,打造智能问答系统,大大提升智慧管理水平。同时,南京江北图书馆利用国家图书馆海量馆藏,满足学术论文线上快速获取。
为提升公共阅读覆盖面,南京江北图书馆还推行“免押金”办理读者证,扩大一次性借阅册数;创新建立“青年夜校”公共图书馆“示范校”模式,并打造“夜书房”“单间自习室”等新型个性化阅读空间。
(图为南京江北图书馆智慧立体分拣系统)
——丰富文化供给形式,培育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南京江北图书馆链接国图资源,充分利用少儿阅读空间、夜书房、定山剧场、展览厅等空间与载体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精品服务。推出“永乐大典、源起金陵”文献展、中国国家画院“守护好一江碧水”作品邀请展等特色展出16场,共辐射20余万名读者;邀请著名作家叶兆言、隋唐史专家孟宪实、《博物》编辑部主任刘莹等名人大咖精彩开讲;此外,累计成功举办17种剧目共计37场演出,吸引9000余名观众,受到观众一致好评。“南京江北图书馆还接待各类团体到访交流,已经成为南京的一个文化服务新地标。”南京江北新区图书馆馆长陈欣说。
——紧贴产业需求,探索提供信息咨询和产业服务。与别的图书馆不同,南京江北图书馆首创“产业主题馆+园区产业分馆”,以产业信息服务为核心,逐步打造权威性专题产业信息库,集结六大领域的200余名权威专家构建专家资源库。同时,开通企业读者卡,举办产业类讲座、培训等共计20场,编印产业情报月刊35期,推送产业信息推文122篇,提交专题咨询报告22篇;与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部合作,打造智能问答系统的全国首家示范馆。
南京江北图书馆还依托国家图书馆丰富馆藏资源和文献信息咨询队伍,根据与新区相关的热点、焦点问题,遴选出“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促进人工智能与多领域深入融合”等8个代表性的专题,汇编15套(每套8册)资料,分发给政府部门、企业家代表等查阅,为其提供前瞻性决策参考支撑。
(图为南京江北图书馆产企信息服务中心)
——优质文献资源下沉基层,将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南京江北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矩阵,以街道、社区、学校、公园等阅读空间为延伸,进一步把优质文献资源送到群众身边。同时,将定山讲坛、沉浸式展览、戏剧演出等高质量文化活动尤其是“国家队文化资源”直达新区基层;与属地街道战略合作,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与老百姓“直接见面”,构建区—街—社区图书通借通还服务圈。
另外,南京江北图书馆还将优质数字资源覆盖基层。向读者免费开放国图公开课、古籍特藏、民国图书以及“网络书香·阅见美好”等特色资源库,让众多珍贵的文献、古籍、公开课等数字资源触手可及,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打破“三公”,激发公共图书馆活力
如何在没有编制、减少支出的情况下,将图书馆运营好?记者调研发现,南京江北图书馆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改革创新,2022年3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由北京国图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将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采取政府主导下全馆委托型社会化运营模式,依托国图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专业的市场化运营团队,探索公益文化事业和经营文化产业相结合。其改革创新主要体现为打破传统公共图书馆的三个“公”字。
——打破“土地场馆公有”。传统公共图书馆的土地、场馆、资金完全公有,2018年南京江北图书馆项目通过立项审批,项目供地方式由“划拨”变更为“出让”。其项目主体为“南京市江北新区公共工程建设中心”和“南京扬子江文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南京扬子国资集团全资子公司)”双主体,其中公建中心为建设实施主体,扬子江文投公司为资产接受主体,图书馆每年支付房租、物业等费用。
——打破“事业单位公营”。传统公共图书馆是由政府组建的事业单位负责管理运行。江北新区面对新建图书馆不能增加编制的客观情况,经多方调研、比较,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置,把南京江北图书馆的管理、运营和服务委托给北京国图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我们参照国家图书馆的工作标准和规范运营,放大专业化运营优势,同时引入企业高效管理机制,极大释放图书馆的活力。”南京江北图书馆执行馆长温泉说,一方面政府购买图书馆的服务,对图书馆进行考核,另一方面图书馆在机制上更加灵活,完全与市场接轨,服务意识和用户意识更强。
——打破“完全限定公益”。传统公共图书馆一般为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基本不从事市场开发和运营。南京江北图书馆没有土地和单位性质的制约,采取政府主导下全馆委托型社会化运营模式,走出一条“政府+社会”运营、“公益免费+低价惠民”服务的先行之路,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同时激发企业的文化服务创新活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引进国家图书馆下属国有企业的行业头部专业团队,有助于严守意识形态红线;另一方面社会化运营更有利于节省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支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
江北新区党工委宣传和统战部理论和文明办主任史一平说,社会化运营不仅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效率,而且大大节约了公共图书馆运营管理资金。南京江北图书馆全年服务读者265万余人次、各类文化活动参与超105万人次,但全年运营支出仅2000余万元。同时,通过租赁场地等方式,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图为著名经济史学家李伯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家李新伟、知名作家叶兆言等做客“长江与中华文明”主题文化沙龙)
南京江北图书馆“两权分置”改革的三点启示
南京江北图书馆“两权分置”的改革实行一年来,已取得明显成效。有关专家认为,南京江北图书馆的探索对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革具有诸多启示意义。
引入市场化机制,激发公共文化设施活力。记者调研发现,“无编减支”倒逼南京江北图书馆突破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主动与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企业、高校等多方合作,让更多人成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受到群众和企业的广泛欢迎。
改变一成不变的产品模式,提供多元化服务。南京江北图书馆一方面在传统图书馆功能上进行创新,另一方面通过举办阅读推广、文化展览、学术交流、创意孵化等活动,发挥其文化交流和社交重要场所的功能。而且,该图书馆结合江北新区产业发展需求,突破性地提供情报信息服务和政策参考功能,对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具有借鉴意义。
打破资源孤岛现象,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传统的图书馆相对封闭,资源孤岛现象突出。南京江北图书馆打破了资源壁垒,实现了馆际资源共享。有关人士建议,建立全国或区域性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图书、期刊、电子资源、数据库等各类资源的互联互通。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确保各图书馆在资源采集、加工、存储、传递等方面的一致性。(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新华社江苏分社联合调研组,执笔:沈汝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