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一尝早茶,逛一逛凤城河,走一走老街巷……冬日暖阳下,泰州市海陵区的“尘世幸福”更加具象,展现出这座中心城区的幸福底色。
紧扣“幸福”这一关键词,10年来,海陵区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扮靓城市颜值;持续优化为民服务举措守护“一老一小”,做实民生保障;持续做强农业特色,绽放“美丽经济”。全区11个镇街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52个、助餐点60个。实施助残服务“一件事”改革,集成办理补贴发放、康复救助等多项助残服务事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10年前的1.558平方米上升到现在的4.83平方米。获评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文体旅融合发展,城市颜值活力兼具
近日,在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文旅部门“百家高铁旅游小城”宣传推广活动中,海陵区作为2024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入选四季主题榜单“在水一方”主题推荐小城和十大主题线路“非遗繁花”主题推荐小城名单。在城市颜值持续扮靓的同时,城市魅力进一步彰显。
海陵区坚持以文润区、以体强区、以旅旺区,大力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和文体产业,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持续推进文体旅深度融合,推动城市颜值活力兼具,提升市民及游客幸福体验感。
海陵区创新推进“文艺共享 星火赋能”工程,用文艺点亮城市烟火,以多点、高频、流动的文艺景观推动文化艺术全民共享,推动文化体育资源宜游化开发,为商圈、景区送流量、聚人气,助推商旅文融合发展,该案例获评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
注重打造优质文化服务阵地,“三馆一站”覆盖率达100%,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海陵图书馆、区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馆”,9个文化场馆入选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在全省首创非遗品牌形象门店评定工作,启动“非遗点亮幸福海陵”系列活动,新增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3项。
聚焦便民惠民,海陵区创新开展各类文艺演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0年以来开展文化惠民演出1328场次、精品剧目下基层40场次、小剧场演出28场次,不断提升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编创的作品《乐学歌》荣获2023年第二届长三角原创流行歌曲大赛银奖,《潜行者》入选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4年度资助项目名单”。
丰富公共体育设施类型,持续优化体育设施布局,落实“体育为民突破行动”,在全区范围实现体育公园“东南西北中”全覆盖,建成以环城河健身步道为代表的一批富有海陵特色的群众体育设施,每万人拥有体育设施数量居全省前列,“5分钟健身圈”让群众健康生活“推门可享”。做优三河体育公园、全民健身大厦等载体空间,打造更多集竞技、休闲、旅游、健身等于一体的体育运动场景,铺就健康幸福底色。
民生保障精准发力,托起稳稳的幸福
在海陵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电子大屏幕上滚动着一组组数据。工作人员依据这些数据,围绕老年人需求响应、养老服务质量监管等任务紧张地工作着。据了解,该平台是海陵区打造的“1+1+2+N”养老服务监管体系的重要一环。
“1+1+2+N”养老服务监管体系中,“1”是建立老年人口库,集成全区民政养老服务对象的基础信息;“+1”即建设智慧养老监督管理平台,优化整合养老资源,有效对接养老需求;“+2”代表强化的两大功能,横向全流程闭环管理,纵向区、镇街、村居三级联动,使养老服务管理更加科学;“N”则代表多个应用场景。
老年人家庭只需拨打养老服务热线,即可咨询、预约服务项目。线上,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实时派单,安排附近养老组织上门服务,并进行技术筛查和电话回访;线下,工作人员上门核查服务内容和满意率,构建起养老服务监管的“智慧网”。养老服务的便捷高效,让80多岁的市民袁敏年颇有体会,“接到我们的预约,助老员每月定期上门帮忙免费理发、修剪指甲、打扫卫生、测量血压,还会陪我们唠唠家常。”为此,袁敏年还专程给民政部门送去一封感谢信,点赞居家上门服务政策。
海陵区还推出“政府补贴+老人自费”增值项目,将80周岁以上普惠对象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项目,从原有的4项拓展至5大项17小项,提高服务需求和供给的适配性,保障服务质量。
“现在的惠残政策真好!孩子在托养中心,吃饭、睡觉、起居都有专人照护,每天还定时进行康复训练,来了一年多,感觉他话变多了,精气神也比以前好。”在海陵区残疾人托养中心,看着入托的小祝身体有了明显好转,他的家人感激不已。据悉,为进一步做好关爱服务,海陵区残联为残疾托养对象提供寄宿制托养服务,采取24小时集中居住和照料模式,提供生活照料、护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切实提高残疾人家庭的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为推动残疾人服务实现从单个事项供给到一体化场景服务的转变,2024年以来,海陵区残联对残疾人综合服务楼进行重新定位,功能进行全面提升和扩展,建成6600平方米评残助残惠残等涉残事项一体化服务综合体并投入运营,最大限度满足全区残疾群众的服务需求。大力实施助残服务“一件事”改革,以残疾人证办理为基础,集成办理补贴发放、康复救助等多项助残服务事项,推动“证”“策”有效衔接,确保符合评定条件的残疾人群众“应办尽办”,惠残政策“应享尽享”。快速建成集中评残中心,率先探索使用全市一站式智能化评残系统并成功办理347例残疾人证评定申请,创新推行就诊化评残服务累计2700余人,对80周岁以上老人或残疾程度较重、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上门评残170余人次,有效解决办证过程中存在的不便捷、不规范等问题,让这部分群体受助及时、享受服务有感。
农业发展向优向特,融合绽放“美丽经济”
前不久,海陵区的罗氏沼虾新品种“苏沪1号”通过国家审定,成为泰州第一个水产养殖新品种。与市面上其他品种相比,“苏沪1号”具有出肉率增加、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等优势。一直以来,海陵区以种业振兴助推农业发展,鼓励重点农业企业开展科研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进一步推动水产种质更新,丰富市民餐桌,助力提升“舌尖上”的幸福感。
海陵区是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和水产品养殖基地。拥有江苏省著名商标、知名品牌等84个,绿色、有机农产品证书38个。历经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三水一花”(水稻、水禽、水产、花卉)特色优势种业产业链,2023年成功创成全省首个以种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全区粮食种植面积19万亩,2023年粮食总产量1.81亿斤,实现“二十连丰”。以江苏红旗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自主培育水稻新品种65个,“红旗”牌稻麦良种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泰香粳1402”获评“江苏最好吃大米”金奖,“南粳5055”是全国常规水稻推广面积前十的品种,年出口杂交水稻种子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三。
依托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国家水禽基因库等主要功能单位,重点开展水禽研究与示范推广。保存水禽品种资源36个,占全国水禽品种数量的53.7%、占世界的45%,创新集成的水禽冷冻精液保存、水禽原生殖细胞(PGC)保种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海陵区充分利用里下河地区水网优势,开展淡水“四大家鱼”以及中华绒螯蟹、罗氏沼虾、长江鳜鱼、甲鱼等水产繁育,全区共有水产养殖面积3.37万亩。鼎和水产的罗氏沼虾种苗产量约占全国的10%,好润集团中华绒螯蟹苗产量占全国的15%,引进的淡水大黄鱼等新特水产种源产业正在蓬勃发展,预计未来5年将形成“一条鱼、一百亿”的水产全产业链。
眼下在海陵区罡杨镇鲜花产业园,蝴蝶兰、红掌等花卉正在繁忙培育,即将迎来年宵花市场的销售旺季。近年来,海陵区大力发展花卉产业,持续做强“美丽经济”。全区已建成智能温室大棚30万平方米左右,主要生产红掌、凤梨、蝴蝶兰等种苗种球及盆栽花卉、四季草花等高品质花卉,年产值超过1亿元,初步形成花卉产业集聚效应。其中,苏中园艺公司建成亚洲单体最大、集成度最高的智能温室,获评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不仅如此,海陵区还重点打造秋雪湖生态景区、麒麟湾生态园、罡杨鲜花产业园、华港“多彩垎岸”等乡村旅游景点20余处,形成乡村旅游“一带一线”,铺展美丽乡村多彩画卷。
(泰州市海陵区融媒体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