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路
对于教师频被“抽考”,既不要感到“不适应”,也不要“唯分数论”。作为教师,理性看待,继续努力就是了。
前天,苏州市有近两万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专业素养竞赛,此次竞赛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统一组织试题命制、网上阅卷和数据分析。令人关注的是,该项成绩如何还将纳入教师专业发展档案,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教师频被“抽考”已在逐步变成一种常态。有些学校要求在职教师与学生一同参考,还引起不小的争议。但从对教师严格要求来说,此种“抽考”已不算什么,它所传递的信号更值得关注与思考。
人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
客观而言,教师如果懂得少了,又不善于解决问题,那如何去教给学生知识呢?苏州此次组织40周岁以下的教师参加考试,正是针对目前出现的一些专业素养问题,让更多教师能够从中发现不足,并在平时加以改进和提升。很显然,这样的举措还是很有必要的,对绝大多数教师是一种促进。
事实上,教师频被“抽考”,也是改进业绩考核和评聘职称的需要。不能否认,现在的教师职业竞争日趋激烈,教师考评的机制相对过去更加完善。尤其是随着聘任制改革日渐到位,教师的“铁饭碗”正在打破,对于那些不合格的教师如何解聘?毫无疑问,“抽考”成绩应是一个主要依据。可以说,“教师饭”不好吃,正体现了教育改革也在向深水区延伸,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还是教师的发展。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进一步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活力,这是一个正在不断探索的课题。当然,评价一名教师的实绩需要从多个方面看,尤其是师德情况如何,更是不可忽视的要素。因此,对于教师频被“抽考”,既不要感到“不适应”,也不要“唯分数论”。作为教师,理性看待,继续努力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