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目前专利申请数量增至650件,全面覆盖3D显示产业的各个环节。图为公司工作人员在展示裸眼3D手术设备。□记者 濮建明 摄
□苏报特派记者 胡佳逸
深圳是座年轻的城市。车行在早上8点半的南山科技园,这种感觉直观而深刻。
记者在高楼林立的街上穿行,不见遛弯的老人、没有广场舞大妈,全是步履匆匆的年轻人,斜挎的电脑包、啃了一半的早餐,是他们的标配。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选择拥挤的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付着高得吓人的房租,正努力迎合着这座城市飞快的生活节奏。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吸引力,让这些年轻人义无反顾地涌入这座并不算宽敞的城市?
一个苏州人的深圳节奏
吕刚:“是深圳这样的环境,推着我前进”
吕刚,张家港人,是深圳这些年轻人中的一员。来深圳十年,经历两次跳槽后,如今他名片上的头衔是“深圳市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经理”。
这并不是个容易得到的职位。作为一家专注于高速移动下宽带通信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华讯方舟”在业内颇有名气。2007年成立至今,不到十年,“华讯”已是全球领先的移动宽带网络综合服务商。近年来,“华讯”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去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入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和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在今年召开的全球卫星大会上,“华讯”凭借在Ku、Ka和Q波段卫星通讯地面网络和兼容系统产品世界量产第一,入选“全球卫星竞争力TOP10公司”,填补了国内民用商用通信卫星在该领域的空白。
吕刚,黝黑的皮肤、标准的普通话、偏快的语速,看不出任何苏州特质。2006年,从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一毕业,深圳就成了吕刚事业起步的不二之选。“像我们学技术的,深圳企业的吸引力太大了,像‘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来招聘,常常就是把一个专业的学生‘一锅’端到了深圳。”吕刚说。
当时被“中兴”“端”到深圳的吕刚,一来便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于人才的迫切与诚意——在学校期间,他曾有科研项目获得过省部级二等奖。凭借这一荣誉,他便可享受高级人才住房补贴,原以为申请过程会很复杂,没想到填写完资料没多久,他就收到了第一笔补贴资金。拿着这笔补贴,2008年,吕刚便在深圳买了房,安下了家。
在深圳十年,深圳的节奏早已内化进了吕刚的生活。公司规定,下午6点下班,但不到7点半,他从不离开办公室。“做事情的劲头很足,什么时候要攻占哪座山头,心里清楚得很,奔着目标跑,并不觉得累。”吕刚这样描述他的工作状态。这里充分竞争的环境也让他受益匪浅:“圈子里聚集了一大帮专注于同一件事情的人,大家互相竞争,也互相启发,常常是聊着天突然就有了好点子,头脑风暴无处不在。”
“一年回去一两次吧,每次回去都觉得漂亮、安逸、舒服,但我知道,我终究还是要回到深圳,是深圳这样的环境,在推着我前进。”谈起家乡苏州,吕刚这样说。
一个企业的南迁“起飞”
“超多维”:完整的产业链,助力研发与产业化
被深圳吸引而来的,不仅有吕刚们,还有企业。
2004年成立于北京的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主攻裸眼式3D技术研发的科技型企业。2007年,“超多维”从北京迁至深圳,谈起这一转变,公司CEO许培桢这样解释:“深圳集聚了大量的上下游企业,拥有完备的产业链,对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都有助益。”同时,深圳特有的节奏再次展现了魅力——“超多维”在深圳完成注册,前后只用了三天时间,给企业留下了好印象。
到深圳后,“超多维”依旧默默专注于技术研发,直到2013年初,“超多维”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和申报的“立体视频重建与显示技术及装置”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成为深圳首个获得该奖项的企业,才让更多人认识了这匹立体显示领域的专利“黑马”。
走进超多维公司展厅,首先看到的是一面密密麻麻的“专利墙”。截至目前,“超多维”的专利申请数量已增至650件,全面覆盖包括芯片、软件及硬件层面等3D显示产业的各个环节,其中82%是发明专利。此前多年,“超多维”都以“不卖产品、只卖专利”闻名,也就是说,“超多维”并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主要通过技术授权盈利,这些专利就是它的主打产品。
如今,这一模式正在悄然变化。在公司展厅,记者体验了“超多维”推出的3D BOX立体显示终端,这是一个Z形的折叠盒子,只有半个笔记本电脑大小,与iPhone连接后,手机画面便呈现在了显示屏上,此时,盒子顶端的摄像头能够捕捉记者的眼球和面部移动,并根据观看位置完成画面渲染,把清晰的裸眼3D效果呈现出来。
许培桢告诉记者,眼下“超多维”正在积极构建3D生态圈,携手合作伙伴整合一条包括技术、产业工程、产品、内容服务、开发者和网络六大平台的完整的3D产业链。此外,“超多维”近年来在移动互联领域深度投入的成效也逐渐体现出来,一些样机已经在开发,使用“超多维”技术的一些大品牌手机、VR设备今年或明年将面世。
研发企业同样需要健全的产业配套。在深圳,不少企业像“超多维”一样被吸引过来。截至目前,深圳已建成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国家基因库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累计建设各类创新载体1335家,依托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统一开放、互联互通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支持研发企业推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一个城市的创新之本
“孔雀计划”:团队最高可获资助8000万元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对话深圳企业,人才是必谈的话题。正如在“超多维”的专利墙背后,是一个个项目团队伏案作业的身影。许培桢告诉记者,“超多维”的人才团队中,“孔雀计划”团队可获的最高专项资助可达8000万元。
深圳“孔雀计划”自2011年起实施,旨在引入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团队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医疗器械、先进制造及新能源等领域。计划实施以来,“孔雀”纷至沓来——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63个“孔雀团队”被深圳延揽,涉及“孔雀人才”1664名,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初步成型。
不久前,一则“夫妻卖掉深圳小两居回武汉买4套房”的新闻在社交媒体刷屏,戳中了深圳人的痛点——去年以来,深圳房价一路蹿升,领涨全国。据深圳市规划国土委统计,去年深圳新建住宅价格达每平方米32898元,创历史最高,同比上涨37.2%。高房价带来的“挤出效应”逐渐显现,一些人为此而辞职离开,一些企业也考虑外迁。
针对这些问题,近期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三大《若干措施》,其中之一直指人才优先发展。在这份《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里,共提出了20个方面81条178个政策点,在人才安居保障、给各类人才“松绑”、落实人才自主权、优化人才服务等方面大胆突破,打破束缚人才发展的条条框框,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针对“高房价”问题,《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未来5年筹集提供不少于1万套的人才公寓;取消了人才申请轮候公共租赁住房缴纳社会保险的年限限制;给予新引进入户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补贴,其中本科1.5万元、硕士2.5万元、博士3万元。
八方而来的人才,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特有的包容性格和移民文化。正如深南大道边随处可见的广告牌上所说——“来了,就是深圳人”,年轻的鹏城犹如一块有着巨大吸引力的磁石,引来人才、技术与资本,并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胸襟,让各种资源在此发生化学反应,向着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前行。
数读深圳
●2015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700亿元,占 GDP 比重为4.05%,强度比肩韩国,总量实现五年翻番;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58.8%,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占GDP比重超70%,均创历史新高。
●2015年商事主体212万户,为全国千人拥有商事主体最多的城市,中小微企业数量突破100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524家,在创业板、中
小板上市的深圳企业总数达128家,
连续9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截至目前,引入“珠江人才计划”“孔雀计划”创新团队分别为33个和63个,“海归人才”1.8万余人;拥有全职在深圳工作的院士13名、“千人计划”人才154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16人。 (胡佳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