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0日,南苏丹首都朱巴爆发严重军事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中国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2名中国维和人员牺牲。而冲突发生期间,联合国驻南苏丹维和警察中,三名来自苏州公安的民警就在战火中穿行。经历真正的枪林弹雨,挨过断水断粮缺医少药的困境。100多天不间断的高强度工作后,短暂休整的维和警察张亦林和张岩向记者回忆了他们在南苏丹的那些不眠夜。
本报记者张濛
掩体一秒变废墟穿越火线生死一瞬间
前往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已经是张亦林第二次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了,这位苏州市公安局公交分局的副局长此前曾参与了联合国在东帝汶的维和任务。然而即使是有经验的老将,张亦林表示,南苏丹的环境比东帝汶复杂得多,条件也要艰苦得多。张亦林被要求驻扎在首都朱巴,他说相比其他人驻扎首都的条件已经优渥很多。他们的营地有饭厅,外出还能购买到当地的食材。然而,7月8日朱巴爆发了反政府武装和政府军之间的严重冲突,张亦林回忆起交火过程,感叹生死一线的紧张。
当天早上7、8点,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已经开始交火,张亦林按照规定前往仓库取自己的防弹衣。在到达仓库时,流弹已经非常密集,他不得不在用集装箱改成的仓库中躲避。此时他发现对面另一个集装箱门边蹲坐着两名女维和队员,正以集装箱为掩体躲避流弹。张亦林说:“她们(女维和队员)蹲的位置正对西北方向的营地大门,会暴露,我解释了半天才说服她们来我这边的仓库躲避。”就在两名女兵离开后不到10分钟,一枚火箭弹就不偏不倚地击中两人刚才蹲坐位置正上方的集装箱壁,被击中的箱体一片焦黑,而张亦林他们躲藏的仓库门也被冲击波震落。在猛烈地交火中,联合国的营地一度处于两军阵地之间,被夹在其中遭受流弹的袭击。张亦林回忆,最激烈时共有32枚炮弹落入营地大院,这其中也包括了夺走2名中国维和人员生命的炮火。
不间断守护2万生命最后的“天堂”
张岩就驻扎在距离张亦林200多公里外的瓦屋市,前往南苏丹是这位昆山市公安局小伙子第一次执行联合国的维和任务。南苏丹曾被人戏称为“天堂”,并不是因为那里是人间乐土,而是那里的人们过着不喝水不吃饭的生活。粮食和饮用水的稀缺是这个国家20多万难民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驻扎在此的联合国维和人员的难题。尤其是当武装冲突发生,原本自给自足的人们瞬间变为了流离失所的难民。
6月24日晚上10点,在瓦屋市苏丹人民解放军与当地不明武装分子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双方动用了重机枪、火箭弹、迫击炮等重型武器,在主城区开展激烈交火,这场战争持续了近20个小时。冲突一发生,短时间内数千难民聚集在维和部队的营地外,请求进入营地寻求庇护。然而营地原本场地设施有限,根本没有办法接纳如此大量的难民。联合国临时决定立刻新建可容纳2万人的难民营,然而兴建的工作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
难民营建立之初,没有帐篷、排水管道、洗手间、水站等基础生活设施,营地里的难民席地而睡,四五平方米的空间要睡七八个人,上厕所都是在附近空旷地带随意解决。在当地人的生活中,牲畜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民众直接把自家的牛、羊、狗、鸡等带进了营地,人与牲畜同处。生活废水和垃圾随处倒,在赤道地区接近50摄氏度的高温炙烤下,牲口的气味和垃圾的异味常常令人窒息。由于生活环境脏乱差,难民营内疾病肆虐,当时负责维持秩序的有来自12个国家的28名维和警察,在难民营建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7名警员陆续患上了疟疾、伤寒、肠炎、阑尾炎,营区内的一名军事人员甚至患上脑疟,情况严重一度致昏迷。在这样的情况下,剩下的21名队员仍然要坚持执行任务,每天白班、中班、晚班24小时不间断执勤。白班和中班主要是负责难民营进出口的安全保卫,治安巡逻以及违禁品搜查,警员要穿防弹衣,戴防弹头盔、持警械、通讯工具等重达10公斤的装备在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下连续工作8小时,这对于每个人的体力、耐力和意志力都提出了极大的考验。夜班警员要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如难民营内打架斗殴偷盗等,还要防止身份不明的人员和违禁品混入难民营。维和警察实行的是累积休假制,每工作1天可以累积休假0.2天,自上次休假直至这次回国,张岩已经无休止地工作了122天。他坦言,临近休假的最后几天确实已经身心俱疲。
整装再出发,行囊里塞满挂面干粮
维和人员在南苏丹的物资补给都是联合国通过空运送抵任务区,瓦屋发生冲突后附近的机场被临时关闭,张岩等维和队员的粮食补给就成了大问题。最困难的时候每天只能吃土豆、青菜和萝卜这样的蔬菜,一天三餐都没有办法保证。难民的日常饮水是由联合国统一供应的,由于净化和过滤设备的限制,每天提取到的可以饮用的水十分有限,无奈之下联合国开始限制工作人员的用水,每人每天的生活用水供应量为5升。这些水不仅是饮用,还包括洗漱、做饭等。张岩说:“饥饿、营养不良是我们在南苏丹生活的常态。”在南苏丹的半年时间里,张岩瘦了30斤。
这次短暂的调整对于张岩来说就像昙花一现,昨天下午他就又背起行囊重新奔赴南苏丹任务区了。记者问他行装里都准备了什么?他笑着说,满满20公斤都是吃的。为了解决饮食问题,几乎所有中国维和人员回国都要采购干粮。挂面、午餐肉、罐头、压缩饼干,这些在国人眼里并不怎么美味的东西,却是维和人员们的珍馐。张岩补充道,别看带得多其实根本不够吃。到任务区之后必须将每一餐的量都计划好,如果哪天嘴馋多吃了一些,未来就有一天可能会挨饿。如此艰苦的条件对于张亦林和张岩的家人来说总是会有些怨言,然而两人异口同声道“这是工作”,面对工作一切的困难都唯有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