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电 今年8月份,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刚好满周年。去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多个内贸流通相关文件,并专门开会研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流通改革重要性不言而喻。内贸流通包括什么?存在哪些“路障”?如何影响我们生活?
流通包括商流、物流和资金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流通可以说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和神经。内贸流通听起来宏观,涉及面也很广,具体来说,物流配送是,诚信建设也是;创新商业监管是,打破地区封锁也是。
长期以来,我国内贸流通业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低,流通基础设施不合理、衔接不紧密,造成流通环节多、效率低、成本高等突出问题,成为扩大消费的重要制约。
以农产品流通为例,以前的农产品从产地到零售终端有多个环节,从农田到餐桌的环节更多,相应的交易、场地、摊位、储藏、运输、损耗等费用大幅增加,有时竟能占到最终零售份额的70%。尤其一遇到极端天气,不仅菜价大幅上涨,还有不少蔬菜不是你想买就能买。
同时,随着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快递包裹数量大幅增加,有的小区社区便利店、自动提货柜、驿站等流通设施跟不上,让百姓生活便利被卡在“最后一百米”上。
内贸流通一直被人诟病的还有地区封锁问题,导致商品要素无法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比如,中部地区的煤炭拉到沿海港口,经过几个省就要换几次车,带来的交易成本让不少企业苦不堪言。有的地方甚至几年前明确发文,要求政府招待只能购买本地烟酒和其他产品,对外地的东西一概排斥。这种地区封锁带来的负面效应显而易见。
由于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等建设滞后,我国物流成本高企,总费用占GDP比率在18%左右,比欧美发达国家高一倍。业内人士估计,全国货运汽车平均空驶率超过40%,是发达国家的三倍。到头来,这些成本最后要由消费者来“买单”。
欺诈蒙骗被称为流通体系的“癌细胞”。在商务诚信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少企业做生意时要花大量精力和财力去调查对方的信用状况,消费者在选择商家和商品时,也往往陷入选择困难,甚至在遇到假冒伪劣商品时投诉无门。
针对这些问题,内贸改革力度越来越大。当然,目前还存在“执法交叉”“监管空白”并存的状况,希望通过改革的推进,能真正把该放的放到位,该管的管得住、管得好,让这条国民经济的“血脉”真正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