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3000多位居民进行筛查,900多人被确认是心脑血管高危人群,早诊早治是最好的预防方式,将有效降低这部分居民发生脑梗、心梗的几率;胸痛患者急救送医,急救车上就能实现和院方的信息互通,送医途中开展专家会诊、确诊病情,患者入院直接送进导管室施行手术抢救……
今年3月2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进会,医改工作全面推开。5个月过去了,我市综合医改试点工作良好开局,分级诊疗制度扎实推进,交出一张
亮点频出的成绩单。
主动筛查“定位”高危人群
打造医疗服务供给新模式
家住永林新村的顾老伯体型肥胖,有多年烟史,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一直在娄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配药。
前不久,全科医生陆崇君为他进行了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根据评估结果,顾老伯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陆崇君建议顾老伯到社区对应的医联体医院市立医院东区进一步检查。让患者从被动治疗到主动筛查,医疗机构主动“定位”高危人群进行随访管理,我市在深化医改过程中打造了一种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新模式。
分级诊疗是今年我市深化医改的“1号工程”,争取到明年底基本建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作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3月启动实施的苏州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为顾老伯们的早诊早治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意在建立“五大疾病协同救治中心”、“三大疾病筛查机制”、“一个综合健康管理平台”,打造横向上融健康综合管理、疾病高危筛查、院前院中联动、学科协同救治于一体,纵向上联通医院、院前急救、社区及公卫机构的城市多中心疾病协同救治机制。 娄江、友新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三大疾病筛查机制”的试点单位,截至8月26日,心脑血管筛查工作已通知到辖区内50岁以上怀疑高危对象4700人,通过量表现场筛查3643人,筛出952个心脑血管的高危居民。其中411人明确为脑血管高危,占11.28%;541人明确为心脏疾病高危人群,占14.85%;合并两种疾病的高危人群204人,占5.60%。脑血管高危人群中已有369人接受了颈动脉超声检查,阳性率达84.82%。两家中心开展的肿瘤高危人群筛查共筛查424人,筛查出肺癌高危24人、胃癌高危56人、肝脏高危31人、结肠癌高危39人,社区医生建议他们进一步检查确诊。
腕带“打卡”胸痛急救时间节点
“智慧健康”让救治更快更强
67岁的周老伯半夜感觉胸痛,家人马上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急救车将周老伯送往市立医院东区。急救人员赶到周老伯家里,就为周老伯戴上了一根腕带。周老伯上车后,急救人员为周老伯做了心电图,将心电图传回市立医院东区会诊中心。会诊中心、心内科和急诊的医生立即通过车载通讯系统和急救人员进行讨论,判断周老伯是典型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需要急诊介入手术治疗,当即决定——周老伯入院时绕过急诊室,直接送进导管室进行介入手术。此时,心内科的备班医生也收到了通知,紧急赶往手术室进行术前准备,周老伯一到就可以开始手术了。周老伯手上的那根腕带,一路“打卡”他登上救护车、送进医院导管室、导管插入冠状动脉等关键时间节点,真实记录下周老伯得到胸痛救治的时间已经控制在国际标准要求的67分钟之内。
周老伯能赢得这么宝贵的抢救时间,得益于我市正在建设的智慧急救平台。市急救中心首批改造了4辆急救车,在车上加装了可以无线传输患者生命体征、与院内进行音视频通话的系统,智慧急救平台将整个急救过程前置,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的“无缝对接”,患者未到信息先到,协同救治。
市急救中心主任杨齐英告诉记者,市急救中心2014年就实现了全市院前急救的信息联网,快速调度、智慧分诊。随着我市智慧健康工程的不断推进,各家医院陆续接入我市公共卫生平台,智慧急救平台就能根据全市急救资源的使用情况对急救患者实行有效分流、精准转运,“譬如急诊手术室、导管室、影像科是否有空位开放,ICU有没有床位,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救助。”杨齐英说。
目前,我市已有5家医院取得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4家医院通过国家级卒中中心认证。紧紧围绕苏州市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按照“急病要急、急救更准”的理念,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将分批建成五大中心的急救绿色通道,实现患者、急救中心、医疗机构、专科救治中心之间的信息共享,逐步提升急危重症救治水平,增强重大疾病的急救能力。未来,还有望实现急救中心与各级医院、多专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互联互通。
双向转诊打开分级诊疗绿色通道 78家医疗机构“抱团”13个医联体
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顾老伯,在社区全科医生的安排下,走“绿色通道”转进了娄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应的医联体医院——市立医院东区,免去排队挂号的流程,在双向转诊门诊上“一路畅通”优先做完了各项检查。顾老伯的这趟检查,算是“向上转”,与此相对应的“向下转”,是娄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已收治了十几位在市立医院东区治疗后到社区进行康复的脑卒中患者。娄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朱侃告诉记者,这些脑卒中患者在医院治疗一般只需要十几天,后续康复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则住上一两个月、时间长的要住上几个月,大医院根本无法提供这么多床位也无暇开展相关康复治疗。缺乏及时、有效的康复,患者今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大打折扣,为家庭、社会带来更大负担。
市立医院党委书记黄敏表示,双向转诊门诊的开放,为分级诊疗提供了上下互通的畅通渠道,患者享受到更便利、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才有望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新型就医秩序。
分级诊疗要求形成横向与纵向通力协作的分级防治体系,就必须构建上下联动的机制。《关于推进苏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双向转诊的指导意见》明确,二、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建立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目前,苏州已建立13个医联体,有78家医疗机构参与其中,包括苏大附一院、苏大附二院、市立医院、苏州市中医院在内的6家三级综合医院与姑苏区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对口协作协议。医院设专门窗口、由专人负责双向转诊接诊,建立起切实有效、便捷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同时三级综合医院每周下派知名专家,到协议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专家门诊。姑苏区4家三级医院的45名专家,每周到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专家门诊,在家门口能看到平时“一号难求”的专家,居民纷纷点赞。
作为今年深化医改的“1号工程”,我市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已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开。截至二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达标率为87.9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为55.53%,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1.02%。在社区配不到想要的药物,是不少慢性病患者不得不经常跑大医院的无奈之举。今年我市卫计部门构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联供体系,出台《关于规范医联体内医疗机构药品配备使用管理的通知》,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足额配备临床用药,实现医联体内二三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衔接,完善分级诊疗的用药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