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小方 摄影 小方)近日,苏州市阳光城实验小学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具特色的兴趣课。学校邀请到白洋湾街道富强社区的陈巧娥“阿婆”来教大家做麦柴扇子。
看到陈阿婆带来的大大小小的麦柴扇,孩子们立刻就喜欢上了:“这么轻啊,扇起来有点香喷喷的味道。”、“团团圆圆的,还有这么‘迷你’尺寸的,比手掌还小!”……扇子轻巧可爱,制作起来却不容易。“做把扇子原来也要使出‘洪荒之力’!”六(5)班的男生刘彦钧学着陈好婆示范的样子,把麦秆绕到藤条上,使劲拉紧;可即便累得满头大汗,他编织留下的“结”还是看上去太粗太松。
陈巧娥阿婆告诉大家,这麦柴扇制过程包括18道工序。麦秆收下来,根部先要在开水里泡软,然后修剪整理,把它们缠绕在细藤条上,捆扎固定,再用针线缝合,小小扇柄要用专门的棉线捆绑,内置硬竹棍加固……“做熟练了,也要大半天功夫才能做好一把。”陈阿婆从小就跟着家里大人学做这种扇子,“这种扇子出风量柔和,拿着轻巧,适合产妇、小孩子用,不会扇出毛病。”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手中的扇子才做了小一半,看到大家满头大汗的样子,陈巧娥笑着说下次再来上一节课,一定把麦柴扇制作的全过程教给孩子们。“现在年轻人都不会做啦,小朋友愿意学,我就好好教。”为了上好这堂课,她准备“教材”都花了大力气,“现在这个品种的长麦杆少了,我是专门去收来的。又细又长的藤条也很不好找哟。”
阳光城实小的施慧琼老师说,近年来学校把水乡服饰、农具、作物、生活用品等许多当地民俗文化的“宝贝”介绍了孩子们,“通过这些亲切的小物件,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而亲手制作体验,能让他们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民间智慧,也提升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