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最美信访干部”杨建平
“最美信访干部”杨建平(左)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是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杨舍镇)信访办主任杨建平,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都说信访维稳是“天下第一难事”。但杨建平认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靠精神和智慧就能解决难题。生在农村、长在基层的他,用自己的情怀和担当,让前来办事的老百姓心服口服。
□商报记者方方
A
临时来“救火”
他从客串变主角
经开区(杨舍镇)是张家港市的主城区,下辖9个办事处(街道),实有人口56万。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各类社会矛盾急剧增加,信访数量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
杨建平结缘信访,纯属偶然。2012年初,经开区(杨舍镇)泗港村村民顾某因为拆迁补偿问题,三天两头上访。老百姓的呼声,政府看在眼里,解决在行动里。
很快,一个矛盾化解专项小组成立,张家港经开区决定下大力气解决这个头疼问题。组建队伍好办,可要挑个“灭火组长”谈何容易?!领导物色许久,最终将目标锁定在动迁办副主任杨建平的身上。选他,主要因为他是经验丰富的“老干部”,近30年来在基层摸爬滚打,并且还在泗港镇当过4年人事科长,口碑良好,熟悉情况。于是,他成为这个组长的不二人选。
走马上任后,棘手的问题接踵而至,曾经笑脸相迎的村民对杨建平怒目相视,所有的不解和怨气一股脑儿往他身上撒。杨建平不急不躁,耐心劝说,同时派人跑其他镇、村,了解类似问题如何解决。最终,经过几次三番讨论和调研,杨建平这个小组拿出了一套在政策范围内让群众满意的方案。群众气消了,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杨建平和他的专项工作小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回到动迁办的杨建平按部就班工作着,想不到短短两周,一纸调令让他走上了经开区(杨舍镇)信访办主任的岗位,从信访工作的客串人员成了主角。
杨建平常说,信访这活儿,说难特别难,说易也简单。最重要的,就是心里时刻装着百姓,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正是在他尊重上访者、平等对待上访者的态度影响下,信访工作者始终以“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办事处(街道)、难事不出经开区(杨舍镇)”为目标。2012年以来,信访总量年均下降15%以上,信访积案化解率达到90%,非法进京上访保持“零登记”,信访秩序持续好转。
B
一个笔筒,承载百姓对他的信任
信访维稳曾被称作“天下第一难事”。对信访群众而言,虽然不排除有个别人无理取闹或者借信访谋取不当利益,但若不是其他途径无效,大多数信访群众不会走上闹访、缠访之路。正因如此,处理信访问题,关键在于解决信访群众的诉求。解开了这个疙瘩,才能从根本上终结信访“终而不结、无限申诉”的难题。
在杨建平的办公桌上,珍藏着一个粗糙的用毛竹做成的简易笔筒,每每提起这事,他就洋溢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那天,办公室里走进一位88岁白发苍苍的江阿婆,见到杨建平,阿婆忍不住痛哭流涕,连声哀求:救救我们全家吧,日子过不下“去了!”扶着老人坐下来,杨建平了解到,阿婆的儿子早逝,外地媳妇早就改嫁,老伴又出了车祸,家里前后花了10多万,能借的亲戚都借遍了,孙子都上不起学了,老伴的治病费还是一筹莫展。杨建平听完眼眶湿润了,他安慰说:“阿婆,别着急,您先回去,我来替您想想办法!”细心的杨主任搀扶着年迈的阿婆走出办公室、送下台阶,并安排工作人员开车送
阿婆回家。
江阿婆蹒跚而去,杨建平挨个拨通了张家港市人社局、教育局、民政局的电话,约好时间,亲自上门为老阿婆求助。在杨建平的沟通协调下,教育部门答应:杨主任,我们领“导讨论过了,老阿婆孙子的学费给全免了!”民政局干部跟着杨建平主任到老阿婆家,按照政策最高标准将其纳入了救助范围……
那天,江阿婆又蹒跚而来,颤抖的手里攥着一个用毛竹做成的笔筒。“杨主任,阿婆没有别的,只有这个粗糙的笔筒,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接过老阿婆的笔筒,杨建平觉得不是他感动了老人,而是老人感动了他。这个简易的笔筒,他一直没舍得用,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笔筒,而是民心,是群众对信访干部最高的认可。
杨舍镇党委副书记陈国庆感慨地说:杨“建平心里始终装着百姓,把他们当亲人看待,实实在在诠释了以真诚换真心、以真情换沟通的最高境界。”
C
风口浪尖,他一次次地化解矛盾
干信访,群体性事件最让人揪心,而身为信访办主任一把手的杨建平,经常处在风口浪尖。
有天中午,杨舍镇包基村80多名村民,因为拆迁问题聚到村委办公室,要求集体进市里上访,一时人声喧嚣,场面失控。杨建平顾不上吃饭又上火线。刚服完治疗糖尿病药片的他快步冲到人群前,拍着胸脯大声说:“大爷大妈们,你们的心情我都能理解,反映的情况我也知道,请相信我,一周后给答复!”
这句话着实镇住了场面,村民们望着这个鬓角有几丝白发的信访干部,将信将疑。杨建平趁热打铁:“激动解决不了问题,你们的情况,我回去后马上向有关部门反映,争取尽快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大家最终相信了杨建平的承诺,各自散去。
事情暂时缓解,杨建平立即到动迁部门了解情况,并撰写了处理建议,经过上级批准后,形成了解决方案。许诺的日子到了,村民代表集中在会议室等待杨建平,听到方案后愣住了。短短一周刚过,摆在面前的,已是一份合情合理合法的全新解决意见。他们纷纷给信访办竖起了大拇指。
“人不伤心不落泪,人无难事不上访。”杨建平深知,信访工作者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标示着法治政府的高度。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体现到信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百姓才能告别“诉求无门”。信访干部才能成为政府部门为民办实事的“润滑剂”和“助推器”。
杨舍镇徐丰村有一对季姓夫妇,因为一起民事纠纷10年间进京上访近百次,2012年6~10月127天内,信访办杨建平连续82次登门做工作,把这对夫妇俩邀请到自己家中。杨建平妻子和年逾8旬的父母,像亲人一样招待他们,杨建平帮助其外孙解决就业问题,为他们年久失修的房屋安装纱窗、淋浴房等,还陪同他们到南京、溧阳天目湖、张家港市暨阳湖等风景区观光,把这对夫妇当亲人,把他们的事当家事,以实际行动感化他们。
一番真诚、真心感化了夫妇俩,在经开区(杨舍镇)领导全力支持和杨建平的努力下,这对夫妇终于与村里达成息访协议。另外,区镇积极扶持他们创业致富,引导他们重新树立自尊自信,回归正常生活。
如今,昔日的上访专业户已成功转化为养鸡专业户。他们还发挥自身正能量,劝说张家港市其他老上访户理性上访,重新实现人生价值。对长期无理缠访、闹访的,认真宣传相关政策及现身说法,促使个别老上访户自觉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诉求。
类似的事情举不胜举,据不完全统计,仅最近一年来,老杨参与化解群体性矛盾近30余起,确保了经开区(杨舍镇)近年来未发生重大群众性事件,未发生个人极端行为。一年如一日,他已经成为张家港市信访的一个标杆,领导放心、百姓满意的一个榜样。
D
一根火柴温暖
给上访者三分春意
杨建平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只有坐“到了群众堆里,才能走进群众的心里”。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一个月的时间,把区镇的29个村和69个社区走了一遍。经过几年的摸索,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5182(我要帮你)工作法,对所有上访者不抛弃、不放弃、不懈怠,在信访实际操作中认真听、仔细查、慎表态、倾力帮、依法办,用一根火柴的温暖,带给上访群众三分春意。
杨建平身患糖尿病,空腹血糖11.5左右,但是他一直带病坚持工作,公文包里放置着饼干、鸡蛋和药片,随时防止出现低血糖休克突发状况。近年来,杨建平和信访办的干部,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一般部门要求是24小时开机,信访办则保证每天都有人上班,因为随时可能有群众要反映问题。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干信访,天天接触的不是告状,就是吵闹,负能量”太多“了。早上刚出门,迎面而来的不是明媚阳光,而是上访群众。
面对这些,杨建平想得挺开:“信访工作确实难上加难,都是没有办法的人找你来想办法。但我既然走上了这个岗位、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得替政府分忧,替群众解难,再苦再累,我们乐在其中!”他说,习惯了也就不那么累了,况且我们还有和谐的团体,有健全的机制,有领导的关心支持,更有大多数群众的理解。
“快乐信访、幸福工作”的情绪感染着每一个人。他和同事坚持对每一个前来信访的对象,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绝不因其频繁上访、越级信访而拒之门外、一推了之。每次最少利用半小时的时间,认真听取反映的情况和诉求,从而赢得大部分信访人员的信任。
他对有困难的信访人员可以倾囊相助,曾经为身患重病的老信访户垫付医药费近五万元,为外地大学生垫付千元房租,还曾专门陪同老信访户到上海看病,很多信访案件的化解,正是靠着点滴的真情来融化群众心中的坚冰。老朱夫妇因为拆迁问题,一直到信访办吵闹不停。老杨多方积极奔走,今年5月初成功解决了拖了7年之久的“老案子”。听说老朱的儿子要结婚,老杨和信访办的同事一道,还准备包一个”大红包“祝福一下。55岁的蔡阿姨感动地说,“以前,我和老杨见面就吵;现在,他成了我家的亲人,老老少少都喜欢跟他聊聊!”
在杨建平的带领下,杨舍镇完善了区(镇)、办事处(街道)、村(社区)三级信访网络,信访队伍从信访办6人,扩大为遍布区镇、街道、村(社区)的130人,基层信访信息员更是达到了700多人。
这支队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信访工作因此开展得风生水起。一年来,经开区(杨舍镇)信访办综合全区镇信息,向区镇领导报送各类信访情况120余件,信访专题报告20余篇,使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第一时间了解到实际情况,确保了信访矛盾的及时化解。区镇以领导干部亲自带头接访的“民生面对面”工作法,得到张家港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杨舍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建新说:“老杨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信访干部,正是他这种平凡中见真情、细小中得收获的勤勉,为政府赢得了公信力,老百姓的满意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