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几站公交车就有大医院了,住在这里我们心里挺踏实的。”“我现在有小毛小病就上社区找医生看看,要不要去大医院,他会告诉我的。”“以前找专家看病要请半天假,早上七点就要来排队挂号,现在微信上挂了号,只要请2个小时假就行了。”……
医改是一个全国性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牵涉面极广的改革难题。苏州作为国家和省确定的试点城市,已经先行一步。五年间,各区域的大医院不断增加,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同时,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功能不断升级,覆盖范围越来越广;而大医院与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也正变得越来越便捷。 □商报记者 亦筱
大医院“老牌子”的布局、服务日益人性化“新面孔”填补空白、展现活力
今年53岁的老王是名老苏州,今年夏天苏州先是一连几个星期的“暴力梅”,紧接着迎来了“烧烤天”,这可把老王的皮肤折腾惨了。双腿纷纷长出了小疹子,越挠越痒,不挠又实在忍不住,本来以为涂些药膏就会自己好起来,谁知一连三个星期都不见好,疹子的面积还在不断扩大。于是老王决定上医院找专家看看。
五年前,老王一家搬到了平江新城,那会儿如果想去医院看病,得提早一小时出门。不过自从去年苏大附一院新院开张,老王一家上医院看病只需要坐几站公交车就行了。而且,自打12320在线挂号有了微信版,挂号时间被再一次缩短了,只要在手机屏幕上点几下,照着预约的时间到诊室就可以了。老王向记者举了个例子:“如果我约到的是早上八点半左右的号,只要八点不到的时候出门,坐着公交车过去就行,看完病估计也就九点不到,几乎不会影响我上班。”
去年,苏大附儿院、苏大附一院在保留市区老院的基础上,相继在园区和平江新城开出新院。新院的开张不仅意味着医院的硬件设施有了一次飞跃,更弥补了区内原本医疗资源不足的劣势,同时依旧
满足城区市民的看病需求。
就在今年,苏州科技城医院(苏州市立医院西区)正式投入使用。医院总设计床位1200张,目前一期投入使用的床位数有800张,配有停车位879个,日门诊可容纳6000人次。原本苏州西部地区医疗资源较为紧缺,如今科技城医院周边70余万居民看病将不再是难题。
2013年苏州明基医院开业,这在当时不仅缓解了新区市民看病难问题,还在苏州率先引进了台湾的医疗服务理念,并且针对苏州地区台商和外资企业云集的特点专门开设了台商门诊;而后又开设了国际诊疗中心,采用国际上的“全科诊疗模式”,为在苏的患者带来了一种新的就医体验,不仅如此,这里还为外籍人士提供多种语言服务,尽量消除他们的就医困惑。而苏大附属瑞华医院则以手外科见长,为大量工伤患者提供了医疗救治。去年,有一名苏州男子被公司派往非洲给予技术指导,在工作中不慎手指被压断,不惜打飞的回苏来到瑞华医院进行治疗。
基层医疗机构
看病、康复、配药……
便民功能连连升级
家住园区的李奶奶是一名高血压患者,定期都要上医院配些常用的降压药金络。虽然从家里到医院并不算特别远,但是坐公交车来回也得花上一个多小时。不过,从7月份开始,李奶奶再也不用为了配药专门上医院了,在她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配到,价格与医院是一样的。这样一来,李奶奶每次配药只需要半个多小时就够了。原来,今年苏州出台了《关于规范医联体内医疗机构药品配备使用管理的通知》,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足额配备临床用药,其中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药物与大医院基本一致,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配到所需药物。
与此同时,基层自身也在致力提升服务能力。据市卫生计生委统计,截至2015年全市55个镇全部建立了镇卫生院,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到2309个,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99.3%。达到省定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比例为89.8%。各区域内的基层卫生机构也发挥各自优势,全市已有2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24个特色科室,如常熟白茆卫生院的蛇咬伤科、吴江区同里卫生院的骨伤科等特色科室,远近闻名。
另外,如果近几年习惯去社区看病的市民会发现,社区里也能见到大医院专家的身影。目前,包括苏大附一院、苏大附二院、市立医院、苏州市中医院在内的6家三级综合医院已与姑苏区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对口协作协议,结成“医联体”。三级综合医院每周下派知名专家,到协议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专家门诊。姑苏区4家三级医院45名专家,为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开设专家门诊,受到居民欢迎。
组合拳
不断完善“双向转诊”渠道
急病慢病分头“盯防”
家住留园社区的张大爷年过七旬,亲人不在身边。前几年,他不巧把腿摔伤了,看病很不方便,还好住得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比较近,经社区医生拍片诊断后,发现摔伤的腿竟然骨折了,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级医院的双向转诊通道,最终在市立医院本部进行了治疗。与张大爷相反,身患帕金森综合征的老人倪松年原本长期住在苏大附二院治疗,巨大的住院费用和每天的来回奔波都给家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终于,在2012年,倪松年从苏大附二院转到了离家不远的留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康复。
常见病、多发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治,疑难危重疾病根据病情逐级转诊,康复阶段以及慢性病患者由大医院回到社区。2007年,苏州开始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大医院间的双向转诊。该制度执行至今,不少患者都像张大爷和倪松年那样从中受益。
就在今年初,我市启动了健康市民“531”计划。通过建立“五大疾病协同救治中心”、“三大疾病筛查机制”、“一个综合健康管理平台”,打造横向上融健康综合管理、疾病高位筛查、院前院中联动、学科协同救治于一体,纵向上联通医院、院前急救、社区及公卫机构的城市多中心疾病协同救治机制。“急病要急,慢病要准。”“531计划”启动半年来已有了一定成绩。
此外,随着苏州老年人逐渐增多,近几年我市努力打通医疗、养老两个体系的融合通道。目前,全市建成日间照料中心699个,其中设立护理站3家,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16家,开设家庭病床3016张。将80岁以上老人作为苏州分级诊疗第一要务覆盖的人群,努力补齐慢病康复、长期护理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