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着眼于基础科学的尖端创新力量布局,不一定会立竿见影地释放现实的经济价值,但一定有助于夯实苏州打造“一基地一高地”的地基,为城市的未来发展蓄力。
今后5年,苏州将着力打造“一基地一高地”,即建设先进产业基地、建设科技创新高地,蓝图令人振奋。不过,就操作层面而言,在此进程中,政府、市场和企业该怎么分工、分别担当何种角色,应当是一个很现实的课题。
昨天《苏州日报》头版的三条新闻,恰好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这道必答题。这三条新闻分别:
其一,是苏州清华共建环境创新研究院。由苏州市政府与清华大学签订共建“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备忘录,双方将在高新区建设环境科技研发中心等平台,借助国内一流高校平台的智力资源,引领产业集聚发展,推动苏州转型升级。
其二,是苏州将打造世界一流脑科学研究中心。由苏州市政府、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华中科技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将协同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和高校,整合相关学科领域的智力资源,力争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脑科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
其三,是苏州与中科院共建全国最大干细胞库。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全国最大、世界先进的细胞库和干细胞库等公共平台,并开展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及孵化,最终推动形成细胞技术与细胞治疗的产业集群。
很明显,苏州市政府做的,是企业想做却做不成的事,是市场不会自然而然生成的事,也是目前苏州经济发展最需要做的事。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是什么?政府应该做什么最合适?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对于政府的角色,在学界早就有“守夜人”和“挖沟人”定位,现实中也有“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做法,以及“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的提法。不过,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水平,政府职能应当有不同表现,这也是一种基本共识。
苏州经济社会目前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期,企业转型升级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对于企业的作用方式,原则上说还是一种回归到服务的过程,如何回归,向何处发力?夯实“一基地一高地”的地基,可以说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政府作为。
产业升级、精英荟萃、产业链拓展、生产要素向高端集聚……是每个地方都期盼的一种理想境界。凭啥变成现实?其实拼的就是“一基地一高地”的地基厚不厚、硬不硬、实不实,因为这决定了我们未来能否拥有发展的持续势能和动能。研究院、研究中心、最大干细胞库等等,这些着眼于基础科学的尖端创新力量布局,不一定会立竿见影地释放现实的经济价值,但一定有助于夯实苏州打造“一基地一高地”的地基,为城市的未来发展蓄力。
□苏报评论员宋特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