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的最大意义,在于用分享让我们的出行更加多样和便利。如果政策的设定,实际的效果是把更多的闲置资源拒之门外,这未免就有些简单。
8日,北京、上海、深州等多个一线城市在同一天发布了网约车管理细则。尽管只是征求意见稿,本轮网约车地方新政不约而同释放出来的集体高门槛,还是让舆论沸腾。
尽快把“国家版”网约车新政落地,各地的实施细则必不可少,而且应该是越早越好。事实上,在网约车被合法化之前,包括政策解禁之后的这两个多月,网约车话题不断,安全和服务等方面的吐槽都在其中,前一阵的“幽灵车”更是将其推到了风口浪尖。
恶意刷单,司机不认识路,有吸毒人员充斥到网约车司机队伍中来,如此等等,这些新闻都表明,网约车的门槛急需提高,监管也急需跟上。所以,我们不妨把这些地方的新政视为一次有针对性的主动作为,用制度的严苛来表达规范治理网约车的决心和魄力。这是好事,不过从坊间的争议当中,我们还是需要思考:网约车准入条件的限定一定不会少,要求也不能低,但是网约车的门槛究竟放在哪里更精准、更能达到各方最大公约数?
解读此次舆论的争议,集中在几点:一是对车辆轴距、牌照的要求,二是对驾驶员户籍的要求。显然,这样的门槛之下,相当多的网约车会被挡在门外,由此公众不禁担心网约车会不会“车少价贵”?倘若如此,出行“打车难、打车贵”的老问题将会再次凸显。应该承认,网约车从一开始是从烧钱补贴走低价路线来收买人心的。习惯了低价福利之后,要重新认识网约车并非低价车确实需要一点时间。不过,很多人担心“车少价贵”,从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政策对普通人切身利益的影响,对于这样的政策,如何细化优化更应慎重,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
网约车的最大意义,在于把闲置资源盘活,用分享让我们的出行更加多样和便利。从这个意义上,如果政策的设定,实际的效果是把更多的闲置资源拒之门外,这未免就有些简单。既然,政策上对网约车已经解禁,那需要沉下心来做的事情就是如何让它们发展得又快又好,而不是反向使其萎缩。在这个大前提下,面对可能的风险和已有的问题,来定夺到底哪些是必不可少、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准入条件。
□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