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敏悦
一个是拥有“学霸”光环的留美博士,一个是在世界500强企业坐享高薪厚职的白领;一个在实验室里埋首4年,苦心钻研“中国创造”,一个放弃高薪厚职,毅然走上创业之路;一个名字叫易修强,一个名字叫崔宇浩。
易修强是湖南人,崔宇浩是安徽人,因为一个共同的科技创业梦,他们来到江苏,来到张家港。就在前不久,他们的团队一路过关斩将,先后获得了第三届“创业张家港”青年精英创业大赛一等奖,第三届“创青春”江苏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商工组创意类一等奖,以及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
在张家港这片创业沃土上,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助力梦想的“春风”,从无到有,他们的科技创业梦一点点地“生根发芽”。
留美“学霸”钻研“中国创造”
创业是一个动词,创业者用行动使其变得丰满、具象。在80后易修强这里,创业的内涵是苦心孤诣,是勇于创新,是“趁着年轻,干一番事业”。
易修强出生于1984年,拥有耀眼的“学霸”光环:本科毕业后,他先后以全额奖学金取得了重庆大学理论物理专业的硕士学位和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
对于易修强来说,学习是一个充实人生储备的过程。正因为如此,2010年,当他在国内完成硕士学位后,又向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递交了读博申请,并将眼光投向了大有可为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说来也很巧,我本科学的是化学,读研方向又是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恰巧是化学与物理的交叉学科。”凭借自身专业优势,易修强顺利取得了前往美国留学的全额奖学金。
2011年,易修强开始了新型智能节能遮阳产品的产业化研究。“我一直想做一个系统的、具有科技感的高端项目,对于这一块,也比较感兴趣。”易修强告诉记者,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自己想为“中国创造”尽一份力。按照易修强的设想,他将研发出一种具有节能、蓄能等多种功能的新型薄膜材料,可应用于多领域的遮阳,包括玻璃智能门窗、飞机舷窗、高铁侧窗等。
在之后的4年时间里,易修强组建了一支30人的研发团队,15人一组,分为A、B两个小组。“A组与B组做的事情完全相同。A组得出实验结果后,B组用同样的方式反复验证。”对待科学,易修强和他的团队始终抱持着“严谨再严谨”的态度,杜绝一切学术造假的可能。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易修强的研究过程中,困难每天都会“造访”,但是对于他来说,困难更像是他的“良师益友”,使他变得更加强大。为解决新材料的“寿命”问题,易修强连续两周每天只睡1个多小时,几乎把能想到的材料都采购到实验室,日以继夜地反复测试。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找出了一种能够持久“抗疲劳”的材料配方。
2015年,易修强的项目历时4年,终于研究成功。然而,一切只是开始,要实现从一个工科“学霸”到优秀创业者的转型,成功的科研项目只是易修强实现创业梦的一块重要基石。
白领精英接受创业挑战
2011年是充满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易修强在美国的实验室里开始了新型智能节能遮阳产品的产业化研究,而在中国,他未来的合伙人崔宇浩,也迈出了创业路上勇敢的第一步。
2011年,时年31岁的崔宇浩放弃了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高薪厚职,毅然走上了一条前途未卜的创业路。“我在原先的那家公司待了5、6年,做什么都驾轻就熟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切都变得没有挑战性,太安逸了。我希望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些突破。”安逸的生活让崔宇浩觉得乏味,创业是他为生活找到的突破口。即便老板有心挽留,他还是毫不犹豫地递交了辞呈。
崔宇浩在苏州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苏州基尔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经营电子科技产品的研发与销售业务。由于主要客户资源在张家港,他又在张家港开设了工厂。“干净、宜居,经济发展好”是崔宇浩对这座江边小城的第一印象。
彼时的他,犹如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大胆却又盲目。他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用来投资厂房和设备,但由于创业前未做足功课,过分依赖于主要客户源,在公司运营了3、4年后,一场意外的变故几乎让崔宇浩所有的努力付之一炬。“公司最主要的客户由于内部人事变动开始逐渐减少订单量,到后来,甚至终止了与我们的合作。这个打击,对我们这家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崔宇浩说,知道这一情况后,他震惊、无措,第一反应就是问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办”。
那段时间,崔宇浩每一天都在感受着创业的艰辛,他四处寻找客户,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太难了,我以前的老板知道这一情况后,找我回去上班,为我提供了一个部门经理的职位。”但是崔宇浩没给自己“走回头路”的机会,他没有接受前任老板抛出的橄榄枝,而是忍痛变卖了100多万元的设备,将公司员工从原来的10多名削减到2、3名,放弃生产条线,将公司的主要业务转为电子科技产品的设计与贸易。“我必须保证自己能活下来。”崔宇浩说。
“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次失败的创业经历。”崔宇浩显得有些无奈,但他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在他的心中,正筹谋着一次完美的“重新开始”。
科技创业梦在港城“萌芽”
2015年底的一次会面让易修强和崔宇浩的创业轨迹交叉到了一起。
种种机缘巧合促成了这次会面,易修强告诉记者:“那时候,我已经整整5年没有回过国了。正巧当时有几个中国商人在美国看中了我研发的项目,告诉我苏州有个相关工程,让我去看场地报价。当时我也想回国干一番事业,于是就答应了。”
易修强回国,住在好友崔宇浩苏州的家中。两人聊起各自的近况,易修强很快就发现,自己在美国研发的项目与崔宇浩公司的发展方向既相似又互补。两人越聊越投契,共同创业的想法就此萌生。之后,更多的合伙人加入其中,包括易修强的大学同学魏渊、毕业于东南大学的博士徐国政等。一条以新型智能节能遮阳产品的产业化为发展方向的创业之路就此在众人面前徐徐铺开。
今年年初,张家港市第一批领军人才计划将易修强、崔宇浩等人吸引到了港城。张家港保税区科技人才局招商科科长袁健经人推荐,知悉了他们的创业计划,在综合考量过易修强团队的专业性、项目的发展前景等种种因素后,建议他们申报参加我市第一批领军人才计划。
今年3月,易修强、崔宇浩团队申报了领军人才计划,并在网络和专家评选环节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到了答辩环节,他们还是遇上了不小的麻烦。易修强是整个项目的技术核心人物,由于当时他在国外,所以团队的交流讨论只能通过网络完成。答辩前一天,易修强紧急赶回国内,连时差都没倒好,就上阵答辩了。“太快了,我们还来不及紧张,答辩就开始了。”崔宇浩告诉记者,因为前期准备不充足,他们在答辩中遗憾落选。
袁健也替他们觉得可惜,几个月后,他又推荐他们申报了第二批领军人才计划。这一次,易修强、崔宇浩团队充分吸取了上一次失败的教训,“我们做了很多考察,接触了很多人,充分了解了国内市场的情况。这一次,我们完全放开了,答辩还没结束我心里就隐隐觉得有希望了。”崔宇浩说。正如崔宇浩心里想的那样,这一次,他们的项目不仅在二三十个新材料项目中成功突围,更被评选为优先重点推荐项目。
就在前不久,他们的团队一路过关斩将,先后获得了第三届“创业张家港”青年精英创业大赛一等奖,第三届“创青春”江苏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商工组创意类一等奖,以及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
在张家港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易修强、崔宇浩团队的创业进程推进得十分顺利。“张家港政府不仅为我们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更给予了我们政策上的帮助和指导,为我们的创业降低风险,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们十分感激。”崔宇浩说。
今年9月,易修强、崔宇浩及其团队成功注册苏州威尔阳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他们的新型智能节能遮阳产品的产业化项目也随之正式落户张家港。
在港城的沃土上,一个关于科技创业的梦想正“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