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一个国家,推动一个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主体企业的内在驱动,更离不开政府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在优化创新环境的过程中,政府如何完美平衡“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角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新药研发是国际科技与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苏州生物制药企业如何引领江苏乃至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在世界生物制药领域发出“中国之声”?这是“创新四问”提出的重要课题。
信达生物创办于2011年8月。谈到创新发展,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突破”,但信达的创新起步却是从“立”开始的,这个“立”指的是对接国际标准。因为只有厘清国际竞技场的游戏规则,中国企业才有上场的机会,才能和国际顶级选手同台共舞。
历经五年的发展,目前,信达已建成中国第一条同时符合中国、美国、欧盟GMP标准的生物药生产线;
建立一条包括12个新药品种的产品链,其中两个品种入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5个品种进入临床试验,其中3个品种进入临床Ⅲ期。
正是因为有被国际市场认可的产品质量和原创型成果,国际资本、国际合作才纷至沓来。至今,美国富达集团、礼来亚洲基金、国投创新、中国人寿、新加坡淡马锡等全球顶级资本已对信达完成总计约30亿元的四轮投资,信达的融资规模在全球名列前茅;2015年,信达两次与美国礼来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获得首付及里程碑款33亿美元,创下了多个“中国第一”。
近年来,凭借开放融合的城市特质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苏州已吸引了数百家国内外生物制药企业云集园区,形成了中国生物制药产业高地。在此基础上如何培育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高峰、打造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标志性平台?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苏州要在降低创新成本,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创新生态上再突破。
降低生活成本,形成“人才洼地”,使人才流得进来、留得住是苏州降低创新成本亟待解决的问题。
回顾信达的发展,可以看到,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竞争力。信达核心研发团队有4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近400名员工中,10%是海归,本科以上学历占95%,其中博士37位,硕士187位。为吸聚人才,信达参照美国标准建立薪金制度,员工除薪金外还能拥有公司股份。但近年来,随着房价的提升,苏州生活成本急剧增长,苏州吸引创新人才落户的优势快速消失,这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降低研发成本,提升创新速度,这是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迫切需要解决的又一问题。
由于生物制药研发所需的部分基础材料国内还不具备生产能力,所以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必须从国外进口培养基、试剂、细胞等材料和重要设备,做同样的研发项目,加上税费后,中国药企的研发直接成本比美国高23%-28%。更为昂贵的是时间成本,我国的创新药研发和国际同行在同一个舞台上比拼,创新药研发既是与死神赛跑,也是与国际同行赛跑,但由于种种审批程序的制约,在美国只需数天就能完成的设备材料送达周期在国内却要用上几个月,大大拉低了企业研发效率。
在任何一个国家,推动一个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主体企业的内在驱动,更离不开政府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政府既要为创新扫除障碍、降低门槛,提升服务效率;同时,又要充分尊重经济规律,不参与、不干预,把企业交给市场去发育发展。在优化创新环境的过程中,政府如何完美平衡“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角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相信“创新四问”一定会推进苏州在这门科学中的先行先试,为创新企业营造更为宽容开放的创新生态。
(俞德超 作者系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
(记者 施艳燕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