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通过问题导向的方法,无缝对接百姓的需求,找准短板,从百姓关心的日常民生小事做起,通过大力创新,让管理更精细,服务更接地气,全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携带大包小包,到达目的地步行起码半小时以上,打车的话又不划算……现实生活中,市民的“绿色出行”常常会遭遇“最后一公里”烦恼。这种局面也给形形色色的非法运营“黑车”留下了生存空间,久治难愈。
有没有解开这个“死结”的良方?最早出现在金阊新城的“微循环公交”,闯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并且在今天已有了官方的大名:社区巴士。社区巴士属于城市公交体系的微观层面,是一种衔接居住区与主要客流集散点的短线公交模式,可以方便社区居民与学校、商业区、公共活动中心、轨交站点及公交枢纽等之间的公交联系。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群体,大大提高了出行便捷性,扩大他们出行的可达范围。
社区巴士最直观的效果就是填补了原本的公交盲区,解决了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迄今为止,市区已陆续开通28条类似的线路。按照今年的开行计划,今年尚有7条社区巴士线路有望开通。从趋势来看,社区巴士的开行正在潜移默化影响市区的公交线网。
纵观社会管理领域,类似于公交盲区这样的民生服务短板还有不少。体现在百姓生活中,就是办事不方便、效率极低、劳心费力,当事人往往需要来来回回跑腿。譬如,服务地点偏远、服务流程繁琐、服务内容交叉、服务时间与百姓上班时间冲突等等,都让服务民生的工作出现了“最后一公里”问题。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服务民生就应当通过问题导向的方法,无缝对接百姓的需求,找准短板,从百姓关心的日常民生小事做起,通过大力创新,让管理更精细,服务更接地气,全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已有的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等制度,都是深受百姓欢迎的好制度,关键在于必须落到实处,以规范化建设保证工作质量,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不让“最后一公里”影响了民生服务的质量。
□苏报评论员吴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