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记者王骏通讯员毛姗姗曹静)冬至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吴地,一直有“邑人最重冬至节”的说法,老苏州通常将冬至看作是个重大的节日。近期,在玄妙观社区的活动室里,来自祖国南北不同地域的新老苏州人们一同提前度过了一个特别的“冬至节”。
一听到要在社区过“冬至节”,马阿姨志愿服务队的老阿姨们一早就忙活开了,张罗着买面粉、买肉买菜、制作馅料,计划着要制作冬至团、馄饨等等时令美食。我们苏州人讲究“冬至馄饨夏至面”,要过一个像样的冬至节,怎么能少得了一碗地地道道的苏式馄饨呢?今天要让新苏州们好好品尝下我们的手艺。
这边来自北方的张阿姨和于燕也没闲着,和面、洗菜、剁肉,技艺娴熟。来自东北的张阿姨说,我们北方啊冬至节也很隆重,就像谚语说的:“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的饺子意味着“交子”,如果吃了饺子就代表着团圆、顺利。馅料的选择和寓意也有直接关系,最常见的韭菜馅包含着“久财”之意。
于燕一家来自河南,一家三口在苏州已经有7个多年头,因为工作的原因,每年的冬至都不能回家过。她说他们那边和苏州冬至习俗不一样,他们不吃馄饨,历来也只吃饺子。据传是与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典故有关。
张仲景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奶奶,我也要学包馄饨。”于燕7岁的女儿娇娇好奇地喊着。“好,过来奶奶教你。”罗阿姨耐心地拉过娇娇。先把方方的面皮铺开,放一些馅料,然后从外往里对折,再对折,然后用两个大拇指捏住长方形面皮的两角,往外一圈,把两只角捏在一起就好哉。包好的馄饨要能站起来,像一个个元宝一样。娇娇在罗阿姨的帮助下小手小心翼翼地学得有模有样。旁边一排排诱人的馄饨和饺子,还有社区面点好手齐阿姨特别赶来制作的白切馒头,都等着入锅变成美食。
社区负责人庄谨介绍说,玄妙观社区里的老苏州很多,冬至节的气氛也很浓厚,刚好街道隆重推出“冬至大如年”的品牌特色活动,社区就想着让新老苏州人一同过一个温暖的冬至节,正好也学习到南北方在这个传统民俗节日的习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