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送出八大政策红包
本报记者 袁鼎
截至目前,常熟有60岁以上老年人已近30万,占总人口的27.4%,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4.5万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凸显,“421”家庭结构(即一对年轻夫妇需负担4位老人养老)模式在虞城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为了减轻子女负担,从“半托”形式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关爱之家到“全托”制的养老机构等社会化养老正在逐渐推广,但专业护理人员的缺失也正成为了父母与子女心头一大顾虑……近日,常熟出台了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给家庭化社会服务业送出八项政策红包的同时,也鼓励企业以“员工制”破解人才专业化的难题。
社会化服务缺少专业化人才
“父母其实生活基本能自理。但今天他们俩还是向我们提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他们有意愿搬进养老院居住。”市民邹燕桦是“新常熟人”,靠着与丈夫的打拼,现在常熟经营着一家贸易公司,由于频繁的出差实在无法兼顾孩子与老人,于是今年二老向他们表示了有意去离家不远的一家民营养老院。在邹女士看来,父母的选择她很尊重,但对于养老机构的软硬件环境还是有些许担忧,“听朋友说,那儿硬件不错,但由于缺少专业护理人员,开业以来一直有许多床位空缺着。”
对于邹女士的顾虑,许多子女都表示了认同。“现在社区都有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愿意的话,付一点钱都可以在那里吃一顿午饭,然后还可以在那儿聊聊天看看电视什么的。”市民刘女士表示,自己的父母曾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参观过,但发现其接待能力有限,除了每天有义工做一顿午饭外,老年人最关注的医疗护理服务还是很欠缺。记者注意到,常熟全市目前共有社会化家庭服务机构约60家,服务内容主要涉及养老护理、日间照料、母婴护理等,从业人员约1500余名,但大多以大龄下岗失业人员、本地农村老年居民和富裕劳动力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缺少专业化人才。其中,就养老护理而言,按照苏州市“十二五”期末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和老年人1:8的专业配比要求,常熟养老护理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的速度还跟不上养老床位的增加速度。
社会化服务机构直面人才紧缺、良莠不齐难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服侍人、尤其是服侍老人病是低人一等的工作,而且收入低、压力大、社会地位也低。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了目前鲜有年轻人专职从事社会服务业。而能够承受这种工作的人员又缺乏专业培训,导致了护理员不足,专业护理人员难招,现有护理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稳定性差,服务质量不高。
“目前院内有专业服务人员10多名,除了带班的是退休医务人员外,其他护理人员多半是来自农村和外来的打工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受过卫生、护理方面的知识培训,但可能还达不到专业的程度。”“寸草·善初”养老院是常熟第三家,也是尚湖镇首家民办养老机构,投资人钱伟东告诉记者,养老院开办3年来,软硬件投入已超1000万,但不高的入住率与专业人才的缺失,再加上农村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使得养老院在面对公益性服务质量要求与自身生存发展的双重压力下陷入发展的瓶颈。另一家民办社会养老机构负责人也坦言,由于收益低,院方无法支付较高工资聘请专业护理员;而目前的护理员缺乏老年心理咨询知识,也很难向住院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提供医疗卫生及精神慰籍服务,专业护理人才紧缺、水“平良莠不齐,都是摆在我们服务机构面前的现实问题。”
政府发红包助推企业迈上专业化发展之路
专业的不肯干,肯干的不专业,尴尬的就业现状直接导致了社会化、家庭化服务的参差不齐。为鼓励家庭服务业吸纳就业,扶持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常熟市政府近日印发出台了《关于推进我市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将向常熟市范围内已办理工商登记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的家庭服务机构发送8大红包,内容涵盖了家庭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创业、就业、社保、技能培训等多个方面。其中,家庭服务机构与从事一线业务的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社会保险的,家庭服务机构可获得每人每月补贴600元,距法定退休时间不足5年的,可享受至退休。此外,家庭服务机构与超过法定劳动年龄的一线从业人员签订聘用协议,且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可享受商业保险补贴,每人每年补贴200元。家庭服务机构中的家政服务、日间照料、居家养老、老人护理岗位吸纳常熟本市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的,每人每月补贴750元。同时家庭服务机构还可参照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标准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这次真的可以说是给我们发了一个大红包,在用人方面政府基本给我们兜了底,企业经营风险降低了。”钱伟东告诉记者,下一步他可以放心大胆的引进人才,推行真正的“员工化”了。据悉,在技能培训方面,《意见》还规定,明年起,还将为各类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提供80%至全额的技能培训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