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通讯员 邵金祥
“紫霞搭建山歌台,各路歌手齐登台。和谐社会欢乐村,山歌传唱一代又一代。”日前,古里镇“紫霞花园白茆山歌传唱堂”正式揭牌成立,并举行启动仪式,山歌传承人与50多位山歌爱好者欢聚一起,传唱山歌。江苏省级传承人徐雪元特意创作了一首水乡新歌调白茆山歌,在传唱堂引吭高歌。
紫霞村位于白茆塘北岸,由原紫霞、毛溇、金塔三个村合并而成,共有1021户村民,4340多人口,是白茆山歌最活跃的地区,村里有许多喜爱唱山歌的村民,其中也不乏山歌艺人。对紫霞村村民而言,白茆山歌就是父母农田耕作时哼哼的旋律,是母亲唱的摇篮曲,是邻里相互招呼、抒发情感、展示生活的吆喝声。“村里有严沙泾和沈塔泾二条大河,交接之处有二座水泥桥,一座木桥,夏天的时候每到晚上,村民就聚集到一起乘凉对唱山歌,十分热闹。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学会唱山歌的。”山歌传承人沈建华回忆说,村里唱山歌的村民成百上千,每到镇里举办山歌艺术节,报名参加的村民就达四五百人。在古里镇首届白茆山歌艺术节上,丁惠娟家庭四代同堂登台放歌。今年63岁的沈建华8岁时就学会山歌,如今他已经熟练掌握了20种曲调的山歌50多首,唱起山歌得心应手。
目前,村里沈建华、吕杏英、李月娥、姚雪华、丁惠娟等5位山歌手被列为省、苏州市和常熟市传承人,由山歌手自己创作、适应当代农民生活的白茆山歌也是层出不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紫霞村许多村民已经动迁,住进了古里镇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紫霞花园。目前,已经有267户1100多村民入住小区,成为社区居民。同时,村里的劳动场面和自然环境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唱山歌的人纷纷转行和流失,尤其是年轻人对白茆山歌知之甚少,能够演唱山歌的更是寥寥无几,白茆山歌也似乎随之失去了以往热闹的“舞台”。
“近年来,镇里的传承力度是大的,《起妆谣》等多首山歌在国内的民歌比赛中获奖,但是本地的村民却不会唱,甚至不熟悉,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沈建华说。
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紫霞村(社区)组建了“紫霞花园白茆山歌传唱堂”,邀请了国家级传承人陆瑞英,省级传承人徐雪元、吕杏英、沈建华,苏州市级传承人李玉娥,常熟市级传承人姚雪华、丁惠娟等各位山歌前辈担任传唱堂的指导老师,以师带徒的形式,系统性地开展传唱活动。古里镇紫霞村党委副书记马健说:“一方面是为山歌传承人和爱好者搭建传唱、交流白茆山歌的新平台;另外一方面是发挥各位传承人的作用,采用传、帮、带的不同方式,让白茆山歌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紫霞花园白茆山歌传唱堂”面积30平方米,由村委会无偿提供场地和音响设备,由白茆山歌传承人自发组织和义务开展传唱活动。马健担任传唱堂“堂主”。“传唱堂常年举办,每周星期五晚上进行传唱活动,由村里的5名传承人采用师带徒的办法,第一年一带三,第二年一带五,第三年一带十,将传统山歌、现代山歌、经典山歌教给村民。”马健说。
另外,紫霞花园白茆山歌传唱堂还将邀请本村退休教师马济元、山歌创作者潘兴元以及本镇的其他山歌传承人来“堂”上课,从山歌的曲调、歌词、谱曲等多方面进行辅导,达到人人会唱山歌,个个会欣赏山歌的局面,为古里镇白茆山歌传承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在农村建立山歌传唱堂这在全国还是首创。古里镇白茆山歌学会会长邹养鹤说:“紫霞村建立‘紫霞花园白茆山歌传唱堂’就是要先行一步,先作尝试,通过村民自发行动,在传承人的传唱下,培育村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更多的村民热爱山歌、喜欢山歌、会唱山歌,形成自觉保护山歌的意识。今后,我们还将以多种形式在白茆区域的其他村和企业建立和普及‘传唱堂’,这样根植于民间的山歌艺术才能后继有人。”
“紫霞花园白茆山歌传唱堂”得到了广大村民和社区居民的欢迎,首批有50多位村民参加了启动仪式,其中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才13岁。沈建华、吕杏英等村里的5名传承人当场与陆军、沈柯盈、黄英、万丽芳等15名山歌爱好者结成了师徒关系,有爷爷带孙女的,也有婆婆带媳妇的。许多村民自告奋勇登台演唱了《一朵鲜花顺水来》《大鲤鱼豁水撞船头》《舂米歌》《千年不断娘家路》《隔河看见白牡丹》《情情郎》《白茆塘上好风光》等一首首原汁原味的白茆山歌。
“通过这样的传唱活动,能够让村里和社区的群众都能接受白茆山歌,熟悉白茆山歌,欣赏白茆山歌,传唱白茆山歌,尤其是我们自己创作的并且已经在外地得奖的山歌要人人会唱,让白茆山歌代代相传。”沈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