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走到哪里,彼此都像一家人,互敬互爱,祈愿美好,这样质朴温暖的情感,才应该是我们对“年味”的共同期待和文化认同。
春节临近,什么是“年味”?如何才能过得有“年味”?就成了公众热议的一个话题。
应该说,商家大张旗鼓的吆喝,家里准备妥当的年货,“年事”不可谓不多,“年味”不可谓不浓,只是公众依然会索然寡味。到底,我们期盼什么,才是这个特殊节日独有的味道?
事实上,稍加留心,围绕着春节,有很多特殊的味道就弥散在我们周边的角角落落。从这一点上来说,年味的失落,有时何尝不是因为我们自己,对“年味”有了误会。
放眼周边,这些日子,爱心企业包车送员工回乡、书画家进社区给居民写春联、志愿者和孤残老人提前吃年夜饭、市级机关部门走访慰问困难群体……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不算大,但桩桩件件带着浓浓的人情味,汇聚起来,谁能说这不是特殊的“年味”?
反躬自省,临近春节的日子里,怀揣着对来年健康、平安、吉祥的期盼和祝愿,沉浸在亲情团聚的暖烘烘氛围里,人情来往,哪怕是陌生人,都会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礼让。为什么?因为,马上就要过年了啊!
所以,年味,说到底就是人情味。如今的过年,我们不再需要在跪地叩首的礼仪里找寻节日的隆重感,我们也很少会有曾经物资匮乏年代那种衣食满足后的惊喜。生活环境变化了,我们对“年味”的期待,有时让我们误以为“年味”就是无休无止的山吃海喝,你来我往的炫富斗富,而恰恰忽略了随处可见的这份人情里的特殊滋味。
这份人情味是深藏在每个人内心的。因为这份人情味,每年到了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上,人们似乎都有了一个理所当然的理由和借口:走进暖烘烘的家门,敞开心扉,唠叨这一年的收获和错过、喜悦和忧伤 ;走出家门,可以重新相信他人,愿意给人祝福。过年了,走到哪里,彼此都像一家人,互敬互爱,祈愿美好,这样质朴温暖的情感,才应该是我们对“年味”的共同守望和文化认同。
□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