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姑苏古城活跃着众多“禁放志愿者”。他们走进街巷小区,宣传“禁放” 新规,倡导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
春节期间,在苏城的大街小巷里,总能看到这么一群人。他们是普通居民,也是“禁放志愿者”。他们的胳膊上佩戴着红袖标,手中提着的扩音喇叭中循环播放着“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健康平安过新年”的宣传口号。每天,从清早一直到深夜、凌晨,他们都坚守在“禁放”一线,默默奉献。
居民主动请缨当志愿者
除夕,本该是家家户户团圆吃年夜饭的日子。然而,对于姑苏区桃花坞街道西街社区居民顾国明来说,却是异常忙碌的一天。当天一大早,他就戴上“禁放志愿者”红袖标,手拿宣传小喇叭,出门巡逻。顾国明虽是个残疾人,腿脚不方便,但却是社区公认的热心人。春节期间,他主动请社区将他排在大年夜和年初四晚上值班巡逻,“这两个时段是最容易发生意外状况的,多一个人巡逻,就多一份力量。”顾国明说。
“碗筷你们收拾一下,我和你爸要去社区报到了。”除夕夜刚过七点,金门社区的张韵芳阿姨就忙不迭地向儿子和儿媳这样说。原来,张阿姨夫妻俩都是社区的“禁放志愿者”,为了不影响除夕夜的禁放巡逻工作,她今年用一顿再简单不过的家常菜代替了往年丰盛的年夜饭,和老伴早早地来到社区报到。社工们得知张阿姨生着“蛇胆疮”,都劝她回家休养,她却坚持上岗巡逻。
虎丘街道山塘社区的沈家祥今年56岁,原是社区一名辅警,去年夏天刚退休。熟悉社区情况的他,主动要求加入社区“禁放志愿者”队伍。除夕之夜,
与家人吃好年夜饭后,他就急急地赶到社区。“我退休前经常在辖区走,每一条街巷每户家庭甚至每一个居民都比较熟悉,又经常上中夜班,这个点出门对我来说一点都不成问题。”一晚上,他都坚持和社工们一起巡查辖区山塘街等区域,一直忙到年初一的凌晨一点。
“90后”社工为“禁放”留守
去年在南京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90后”小伙刘辉成了双塔街道大公园社区的一名普通社工。今年春节,社区安排“禁放”值班巡查,他主动请缨,希望除夕夜以及年初一凌晨坚守“禁放”第一线。
生平第一次缺席家里的年夜饭,如何让家人理解,着实让小刘犯了难。年前,他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父母对小刘的做法有些生气。父亲半开玩笑半责备地对他说,现在还没娶媳妇就不回家过年,以后有了媳妇还了得。小刘只能慢慢和父母解释。他说,自己除了是社区工作者,还是一名党员,凡事理应冲在最前面。
除夕晚上7点,小刘开始在社区大街小巷展开巡查,宣传“禁放”新规。当他走到民治路42号小区时,遇到了热心居民赵桂宝阿姨,赵阿姨得知小刘为了“禁放”工作而放弃回家过年,不由分说拉他到自己家里,请他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吃顿年夜饭。
赵阿姨说,社区工作者放弃和家人的团聚深夜坚守在“禁放”一线,令她特别感动。“希望这顿普通的年夜饭,向社工们表达心中的一份感激。”赵阿姨说。
人人为“禁放”出份力
按照常规,每年大年夜的关门炮仗,年初一的开门炮仗和年初五的迎财神,都是市民燃放烟花爆竹的集中时段。针对这一情况,观前街道小公园社区工作人员和热心居民,联手在这两个时间段,24小时不少于5个人轮流在大街小巷巡逻。社区书记陈建萍马上要到退休年纪了,也主动加入值夜班的队伍中,成为社区唯一值夜班的女同志。由于在小年夜走访困难孤老时,她不小心闪了腰。大年夜晚上,爱人不放心,就陪着她来到社区值班。在爱人的搀扶下,她走街串巷,一个晚上不间断。天亮后,和换班人员交接完成,她才和爱人一起回家。
大年初一清早,平江街道钮家巷社区的两位80多岁老人、“禁放志愿者”徐君玉和秦再珍,
戴着红袖标,手拿《致市民朋友的一封信》,在拜年声中开始巡查。两人认真地向还在营业的店铺店主宣传“禁放”规定。平江路上一家丝绸店的张老板握着徐老伯的手,当场表态:坚决遵守规定,做一个“闷声发财”的业主。
沧浪街道吉庆社区六旬孤老陆福根是个热心人。大年夜晚上,老陆简单吃完晚饭,像往常一样,早早地上街开始了“禁放”巡逻和宣传,从朱家园绕到侍其巷再经吉庆街到西善长巷,一直坚持到深夜11点多。途中,老陆还成功劝阻了侍其巷中一个准备放烟花玩的孩子,“人人出力,‘禁放’工作一定会做好。”老陆说。